多识仁波切 | 释迦牟尼的航海图-08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8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1004

我们藏文没有古语和现代语的区别,宗喀巴大师写的东西,懂藏文的人看起来就是通俗易懂的普通话。可是,现在的经论翻译工作确实是大问题,一是翻译的东西太少,二是翻译的质量不好。而且,有些译者喜欢舞文弄墨,仍然搞成半文半白的东西。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没人看得懂,那有什么用啊?能让大家看得懂而又翻译得很准确的经典实在是太少了。我发现国外有部分藏传佛教的资料,先是藏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再转译成中文,非常好,很通俗。写书、翻译,首先应该考虑到对象能不能接受,而不是考虑炫耀自己的古文程度。所以,我在藏译汉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过去古文的名相词汇,怕写上以后,又给大家设了一个“路障”。怎样不失原意而又表达恰当呢?这往往需要反复地琢磨。

有些人认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的理论,禅宗和净土弟子不能看,这真是咄咄怪事!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我在《密海灯塔》一书中也批驳了这样一个人,他说:“不能说因为印度出了个圣人释迦牟尼,别的国家就不允许有圣人贤人了。”我说你把释迦牟尼当做一个印度的圣人,把佛降到圣贤的层次,这已经说明了你对佛的理解及你皈依的性质。在正信佛教徒的心中,佛陀是雄狮、太阳,是唯一的真正的救星,他的慈悲人格和智慧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他虽生在印度,却是全人类乃至三界众生的伟大导师。老子、孔子这些圣贤怎么能与佛陀相提并论?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及其著作的价值。

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我根据《菩提道次论》、《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佛心论》与《判教大论》等的“三士道”和“境、行、果”的教理,概括后写成了此文,希望它能方便学佛的人首先对佛教原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按各自的情况继续学修。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