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08
空中无色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一段话中在”无眼界”后面省略了”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这一段说的是”五蕴”、”十八界”,概括了整个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指眼耳等器官神经,是六识借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也称内色。
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境。境指处境,即眼识耳识等六识的对象,也是六识所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六境中的法境指的是意识对象和意境。
眼界、耳界到意识界指的是六识,”界”表示事物的性质。
在获得见道正见后,在定中观照时,俗谛虚幻假相完全消失,融入事物的本质空境。在这种直觉境中,主客观、精神和物质世界”五蕴”、”十八界”都没有世俗所见的自性实在相,故称”空中无色,无受、想、行……”等等。
这里的”无”是指”自性空无”,出定后除了佛以外都有所知障,俗习未除,仍有世俗所见相。
但入见道以后的世俗所见相,已不像凡俗眼中那样实在,件件显得虚幻,实执贪恋之心逐步减弱。
生命轮回的连锁关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一段话是讲十二因缘的空相。
十二因缘是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因果连锁关系轮。三世为一轮,因果相连,流转不息。其顺序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愚昧;
“行”指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
“识”指受善恶行为染色的投生的识;
“名色”指胎儿的肉体和意识;
“六处”指眼、耳等六根器发育齐全的胎儿;
“触”指出生后初步接触到色、声、香、味处境的阶段;
“受”指感受到苦乐的阶段;
“爱”指性成熟阶段;
“取”指在爱欲驱使下追求异性,为满足心理和生理欲望进行索取的阶段;
“有”指造就种种善恶业,来世的进程已定型;
“生”指重新投生;
“老死”指无常结局。
从无明到受染识属前世,从投生识到有属今世;重新投生属来世。
来世和前世的一生都和今世一样,有无明、行、识、触、受、爱、取等过程,因相同,在十二支中被省略了。
从俗谛意义上讲,既有无明到老死的入世十二因缘,也有从无明尽到老死尽的出世因缘;但从真谛法相性空意义上讲,既无具自性的无明,也无具自性的无明尽,乃至既无具自性的老死,也无具自性的老死尽。
一句话,因缘之外,别无自性。
远离错误的深渊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意思是说在定中止观境中,既不存在感受的苦谛,也不存在苦因、烦恼集谛;既不存在脱苦的修持道谛,也不存在得脱的清净灭谛;既无破障的正见智慧,也无破除障碍所得的二净境界。
这“无”是指自性意义上的无,绝不是说没有“苦集灭道”和“正见”、“二净”。
苦集二谛是此岸世界的本质规律,道灭二谛是佛法的概括。
集与苦是因果关系,道与灭是因果关系,智和障是对立相克关系。智就是道谛,烦恼障就是集谛。
如果只从”无”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全面否定佛法。若不懂真俗二谛,把真俗二义相割裂,就会堕入错误的深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段话的意思是:因在真悟空境中,无执实之所得相,所以,诸菩萨便依靠去实执之般若妙智,而无执著挂碍(挂碍即障蔽有见、实见)。
因无爱执、实执,便没有空境中失去自我和周围一切的恐怖及远离世俗习性形成的真假颠倒、虚幻无实的梦境,彻底实现根除烦恼的清净涅槃”
”涅槃”的意思是”离苦得乐”。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07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