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55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4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910

4为何要皈依上师

皈依三宝,功德无量。但我们普通人肉眼凡胎,既看不到佛,也看不到罗汉、菩萨(圣僧),而真法宝是指见道以上的无漏智慧和道行境界,我们也无法直接与之接触。该如何皈依三宝呢?这是在皈依中所遇到的一个实际的问题。

佛的智慧遍及一切事物,无所不在。凡佛的智慧所到之处,便有佛光、佛声、佛身、佛能等。如前文所述,佛菩萨的度众化身也是无处不在的,但这是肉眼凡胎无法分辨的。有人往往会把某些在练功中出现的幻觉或自然界的幻像当作佛菩萨的显灵,但事实上,这类现象是真是假,很难确定。

从佛法理论上讲,这类虚幻现象不足信。所见到的佛菩萨,未必是真的佛菩萨,一般说来,反而是魔障现象较多。因为见真佛是无漏智慧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个悟境,所以也很难见真佛。佛陀释迦牟尼曾亲自对弟子说:“佛不在世时,法就是佛,从法中求佛。”却并不曾说过可于“虚幻中见佛”,“光中见佛”。

通俗地讲,“真佛”是指“佛性”,即佛的清净智慧和无相慈悲等功德。这些佛性佛德,具体地体现在人身上,作为人的品德、智慧、能力、行为活动而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发挥作用时才有实在的意义,否则,佛和佛法仍然是个空洞抽象的概念。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使自身具有慈悲和智慧等真法。在自身未获得三宝前,就要依靠外三宝。但佛祖示寂已有二千多年,报身凡人见不到,化身凡眼辩认不清。自性身和智慧法身,若离开两种色身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起不了度众的实际作用。那么,该向谁求法?向谁皈依呢?

这个问题在佛陀在世时,就已有弟子想到。有一次佛陀在南印度的一座高山上说法时,有个叫做见成就的菩萨心想:现在有佛陀说法,佛陀示寂后,将来就无人说法了,怎么办呢?佛得知其心思后,便说:“喂!见成就,将来我应化教师之身,住世从教。”《喜金刚续二辩》中也说:“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现凡体。”“将来末法时,我以凡童等,化现种种身。”这里说得很清楚,具足三十二相的佛身虽然不在,但佛、菩萨的度众应化身不能说没有。即使是亲眼见到佛,他也无非是给你讲真理,拨迷雾,并不是逢到佛,就能立刻变成佛,能否成佛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即使是在释迦牟尼的身旁,也有受不到佛的教益而自行堕落的人。如,释迦牟尼的堂兄提婆达多处处和佛作对,终究遭到恶报,善星在佛的身边逗留了很长时间,只看到佛的身上有五尺光环,别无任何神奇的地方,便瞧不起佛陀而离去。

对充满邪见、福慧浅薄的末世众生来说,即便是佛陀亲自到眼前,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佛从法中生。佛无相,佛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学了法才能知道。即使是佛亲自光临,也只能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没有佛陀的时代,真正能起到佛陀作用的人是授戒、传法的上师。

有的人也许会说:“佛不在世,以法为师。为什么不把佛法当作佛看待呢?”这话是对的,但却遗漏了重要的一点:佛法的“法”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还有从释迦牟尼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即活的法脉法流。这类法脉必须要有师传,靠佛经文字资料是永远得不到的。即使是佛经,经中的每个字、每个词应如何解释,这也必须有师法传承。所以,寺庙、佛像和佛经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佛法的存在,因为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种活的思想品德和活的智慧。若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说明对佛法的了解甚浅。

现在还有些讲皈依法的法师说什么“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这话说得非常可笑!在未成佛之前,这“自性”就像垃圾堆里的锈铜烂铁一样。无始以来,因“皈依”这种受污染的“自性”而受的苦还嫌不够吗?未成佛之前,对这种虚妄自性,“不皈依”,它也离不开你。成佛之后,自性变得清净,但既然已佛,又何必皈依?。

有的人还说什么“‘皈依’不是为了学习释迦牟尼”,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皈依就是以佛陀为榜样,怎能说“不是学习释迦牟尼”?这种说法已从根本上违背了皈依法的原则,这样的皈依法不是佛教的皈依法。

佛在世时,皈依佛就是听从佛的教导,以佛为榜样,学习做人。佛不在世时,皈依就是以师为佛,听从教异,学习做人。法固然重要,但无师,法从何而知?因此佛经中说:“在没有师父之前,连佛名都不知道,哪知佛法?”

有师才知佛与佛法,才能分清是非善恶。因此,师恩大于佛恩。虽逢到佛,也不过如此。不可能一见佛面,就像有些气功师所说的那样“立地成佛”。佛陀曾亲说:“佛无法用水洗掉人的罪业,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只是指明正确的道路。”上师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样。一般人在见不到佛面、听不到佛的教导的情况下,上师替佛传授了佛法,起到了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师的恩大于佛恩。

佛的事业就是说法度众,上师也照样说法度众,因此说,上师是自己的现实的佛。何况佛还亲自说过:“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生现凡体。”虽然无法证明自己的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但也无法证明他不是佛的化身。也许人们以为佛就是佛书中所描写的那样,金光闪闪,云里去,雾里来,十分神奇。但实际生活中应化的佛并不是那样,化人就有人的特点,化动物就像个动物,不然怎能和他(它)们相处呢?佛本身虽然没有缺点,但化为人就要像个人,像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何况,人的优缺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优点,有的人反而认为是缺点;有些缺点,有的人反而认为是优点。难道不是吗?如像佛家的慈悲,有些人认为是愚蠢;杀人放火,有些人反而认为“合理合法”。“佛”是真善美的象征,他是最善良慈悲的。但自古以来骂佛的、反对佛法的人也很多,难道还有什么是非标准吗?人的认识和品德处于这种情况下,佛虽出世,人未必认得是佛。

  藏传佛教无论显宗、密宗都非常重视上师的作用,这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有无数佛经的理论根据,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论》都将“亲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说“亲师是道之本”,是“世间和超世间一切善功德的根源”。密宗还认为,师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轻上师的修持等于从“沙中取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养千万个佛的功德,不如供养一个自己的传法上师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师当作凡夫看待的人,只能得到凡夫一样的加持,而把上师当作真佛看待的人,就会受到像佛一样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对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心和念力。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念,虽真佛在眼前,也许看到的只是一条死狗,如无著见弥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诚的信心,狗牙也会发出佛光,如一个老太婆将狗牙当作佛牙供奉而狗牙发光的故事。

  基于这样的理由,藏传佛教把上师当作现实的佛、引渡自己的佛的化身,是佛法僧融为一体的无上珍宝。观音头顶上的阿弥陀佛,就是观世音敬师的象征。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师这个现实的佛放在一边,去亲近一种看不见的佛,这种行为就像住在金山旁边,却向别处进行乞讨一样愚蠢。如果说密法中有什么修持诀窍的话,首屈一指的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亲近上师法。如果这个法门修得好,别的法就会不修自得;如果这个法门修不好,修别的法就像碱地播种,徒劳无益。

因此,藏传佛教皈依经文的第一句就是“皈依师”。有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实际上,在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四宝”的说法,只是把上师当作现实的“三宝”,当作“三宝”的总代表罢了。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