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6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1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863

5

佛种萌发的首要条件

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了“皈依”、“发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密法仪轨的程式,而且包含了它深刻的道理。

弥勒在《般若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详细阐明:

众生本具光明心,即佛性种子,它从潜藏状态下的显现、醒悟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就像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就不会发芽一样。

让佛性种子醒悟发芽的主要条件有四个:

第一,要有佛法的环境。如果没有佛法存在,听不到佛法,没有学佛法的客观条件,佛性种子就不会发芽。

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师。若无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导师,就无从得知佛名,受到佛法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师恩大于佛恩。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拜师”当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由于密法比显法更重视师教和传承,视师为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师”。

有些研究藏传佛教的世俗学者不懂得“上师是三宝”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这是十分可笑的。

第三,本人要有善良的愿望。若本人没有善良愿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万年石心也不会变得湿润柔软一样,虽在佛法中浸泡,也无法使他变得聪明善良。因此,这内因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有佛性种子发芽成长的“福田”营养。“福田”是指“积德行善”。这积德行善就如使佛种发芽、成长的“肥料”,若缺乏这福田肥料,佛性的幼芽和禾苗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其生理和智力的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变成先天和后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型儿”。

现在学佛的人虽然多,但重视种福田的人很少,这也是学佛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令佛种发芽成长的四个必备条件中,第一条佛法环境属于前生的修积,其余三条(亲师、发愿、行善)都包括在“皈依”与“发心”二法中。

因此,《佛性论》指出“皈依三宝”是佛种萌发的首要条件。

我不知那些不讲皈依、不行善积德、缺乏营养的禅所生的“开悟”是什么样的“开悟”,在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开悟。

偏禅、外道的所谓“开悟”,和佛法中的“开悟”名称相同,实质上并不相同。

那类偏禅的所谓开悟,既不要学法,也不要持戒、行善积德,单凭某个所谓开悟的禅师的一句半句什么“话头”,就能一步踏到彼岸世界,多么神奇啊!

说佛法是不管用的文字般若,反而不如狂僧的一句话头,更有甚者烧佛像、谤佛毁法、杀生斩猫,已严重违背了皈依戒规。

这种行为若能成佛,就没有成不了佛的人。

所以说,他们的这种“开悟”、“成佛”与真正的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成佛”,绝不是一回事。

至于那些气功师和巫婆神汉所谓的“开悟”本来与佛法无关,没有提它的必要,但是他们也都打着佛家的旗号,所以也顺便提几句,以供佛教信众辨认。

他们所谓的“开悟”指什么,别人无法知道,但从传法者和学法者追求的目标和其言谈来看,他们的“开悟”是指能看到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颜色、图像、光线,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能预感预测一些特殊时空的情况。

这些都是属于“五眼”“六通”范围的功能。

这些功能大部分都属世间功能,有的生来就有,有的通过特殊的药物和修炼都能做到,还有些被人视为神奇的功能动物也有。

这类功能和佛法中所说的“慧眼”和“见性开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是指彼岸智慧,是经过资粮、加行二道的长期行善修慧、破除见惑后自然生出的一种直观直觉智慧。

除了佛以外,这种见真智慧只有定中才有。出定后俗心复生,就成为分别智。

这种定中智的最大特点是无色无相——凡是懂佛法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怎么会有什么声音、光线、图像?

所以说,那种见图像、声光的功能和佛教的见性开悟没有任何共同点,把世俗的这类特异功能当成佛家的见道开悟,是缺乏佛教知识的表现。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