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7
第三章 信心与智慧是根本条件
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只有实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坚定信念。
将甚深般若理法的红日,从海底推向天空,使无数有缘众生得见光明的第二佛陀龙树大师在《致国王书》中说:
世人所追求的幸福有两种,
一种是暂时性的世间幸福,
一种是永久性的超世的幸福,
实现这两种目标的条件,
简而言之是信心和智慧。
又说:
有信者依法,
有智者不惑。
由此可见,信心和智慧非常重要,是学佛的人必备的根本条件。
信心是成就的根源
什么是“信”呢?“信”是一种纯洁的、坚定的、使人向上的积极的信念。
信仰有迷信和理信两种。
“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纯感情性的。在低文化、低素质人群的各种非宗教信仰中,纯感情的、非理性的信仰占居主要地位。
“盲目性” 是迷信的最大特点,迷信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意识,他们不考察信仰的对象,不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合理性、利益性,也很少能说出信仰的理由。
这种信仰没有理论上的强大的说服力,对信仰的维持只能凭盲目的感情,或采取强制性的或欺骗性的手段。
这种信仰,只能服从,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自由选择,同时这种信仰对信众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因为只有信众愚昧无知,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维护其信仰。
佛教的信仰则与此完全相反,它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是经过智慧的抉择、分辨,确认了信仰对象的可靠性和崇高价值的信仰。
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的正信不是“四驱动”信仰。所谓“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而“四驱动”就是指由贪欲驱动、愤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
贪欲驱动就是在贪心驱使下的信仰,或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对信仰的放弃。
愤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要信仰或放弃信仰。
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而放弃信仰。
总之,凡是受贪念、嗔恨、无知、恐惧等负面心理因素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纯洁性,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之情;
第二是不疑性,这是在确认信仰对象之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的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
从这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当然信仰也需要有诚挚的、热烈的、深刻的、崇高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才驱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做出奉献和牺牲。
这种坚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诸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动力,所以称“信根”、“信力”。
这种诚信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密法称“诚信与戒德是产生成就的根源”。
《续部经》中说:
有时钝根信虔诚,
反而速获好成就。
这说明信根的重要性。
“钝根”是指知识素质较低、思辨能力较差的信众。有时候钝根人思想质朴、单纯,不像利根聪明人那样容易受到各种知识学说的邪见偏见的影响,没有聪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反而虔诚,容易获得成就。
人们也许会问:佛法重智慧分辨,重理性,为什么钝根人反而信仰虔诚,得成就快呢?
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辨,但已被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要自己来重新验证——那样做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再者,修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理性分辨能力和增益智慧的手段。
在一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的“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已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是具有讲授和实修的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
因此,钝根人如果得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比起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反而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
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面。
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
现在学佛的人多如牛毛,但获得高成就者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主要原因。
在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应慎重抉择,不可轻信、乱信;生信之后,就不可三心二意,一定要专一和坚定。
佛陀曾对众弟子说:“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
又说:“戒行还可以放弃,信念不能放弃。”
可见没有什么比信念更重要。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6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