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答弟子11问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1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2498

        1、问:为什么慈悲和智慧不能分离?

        答:慈悲心指的是人的品质、品德,属伦理道德范畴,智慧是指人的智慧和能量,两者必须结合才能够发挥正当的作用。

        比如,现代社会的人非常聪明,有各种的创造发明,如果缺乏慈悲和爱,那么现代高科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所以,光有智慧是不行的。

        再比如走山路,智慧就像眼睛,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找不到道路,有爱心没有智慧就像一个瞎子。如果光有慈悲也不行。

        所以,慈悲和智慧是不能分离的。

 

        2、问:藏传佛教里各种颜色有何象征意义?比如白度母和绿度母有什么区别?

        答:颜色在藏传佛教中,具象征意义。从事业成就的角度来说,白、黄、红、黑四种颜色中,白色表息灭;黄色表增长;红色表怀柔、摄持;黑色表镇杀恶魔;绿色则是四种成就的综合。

        救苦救难的白度母能息灾,绿度母则具息、增、怀、诛的综合能力。这就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的区别。

 

        3、问:什么是依止?

        答:依止就是依靠,依靠上师。因为上师是导师,他按照佛法教导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上师所说法不是上师创造出来的,而是佛法。按照上师的教导来做,就是按照佛的教导来做。按照上师教导的来做,就是依止。

 

        4、问:什么叫本尊?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修才能与本尊无二无别?

        答:本尊是藏传佛教密法中佛的名称,自己所修的佛就叫做本尊。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类本尊。

初学密法的人应该观想自己成为本尊,本尊的三密和自己的身言意合为一体,观想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无二无别是从观想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无二无别。真正无二无别的时候,自己就是本尊,成佛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总的来说,自己欲言欲行,首先应该想到戒律、想到经典、想到本尊。也就是说,一个学佛的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言行应该符合佛教的道德规范。比如,若你修的是观音法,那么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便首先要想到“我是修观音法的,我是观音菩萨,不应该做恶事。观音是慈悲的化身,我应该发扬观音的慈悲精神”。这就是一种无二无别的修法。

 

        5、问:既然死后投生不再记得前世,那投生三恶道也不应该害怕吧?

        答:这不是回忆的问题,也许我们的前世很可怕,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但如果自己真正堕入三恶道的话,将会怎样呢?那就要真正承受无数难忍的苦痛啊!比如说要是投生成一个牲畜,就会任人驱赶、任人宰割;投生一条鱼,就有可能随时被人抓来剖腹挖心、煎炒油炸着来吃……那不可怕吗?

        一般的人,由于所知障、烦恼障,没办法知道过去。通过禅修,可以回忆很多世之前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忘记前世,也有些特殊情况,有些人或有些人小时候能回忆前世,这样的实例全世界都有。藏传佛教有活佛转世制度,有很多被认定的灵童就能回忆起前世,认识前世的一些用过的器具或者认识前世的侍者等等。

 

        6、问:坐禅时应该怎样用心?

        答:心住于静叫做禅,就是说把心静下来,心定在一个对象上,这就是禅定。不能简单地把坐禅想成只是一种静坐的方法。坐禅,有多种方法,多种禅定修法当中,密法有一个比显宗法更殊胜的方法,就是修本尊,有很多的观想,可以解决定的问题。

 

        7、问:学法观修的最佳时间是不是在零晨两点?

        答:修法时间应该因人而定,佛教的大方便是要方便一切人。如果有一个规定时间,而这个时间你得上班,怎么办?方便修法就是对老年人、年轻人;工作的人、退休的人;有事做与没事做的人,分别对待。

 

        8、问:藏传佛教的双修法是什么?

        答:这么问太笼统。双修这个名词,代表了很多意思。一般来讲,双修就是阴阳法。

一阴一阳双修法,不单指密法,上面谈的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个双修法,佛教最主要的双修法就是慈悲和智慧双修。

        另外,还有色身成就和法身成就的双修法,这是密法最核心的东西。人活着就是有形的肉身色体和无形的思想意识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运,一旦肉体,意识离散,人就死了。佛有可见的色身和不可见的智慧、断证境界的法身,这也是一种双运。积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是双修,即两个法合一而修,偏颇哪一个方面都不行。在密集金刚里有二十三种双修的说法。所以,不能简单地来解释双修问题。

 

        9、问:为什么要结婚?

        答:佛教弟子有出家、在家的男女二众共四众弟子。在家的可以结婚,出家的不能结婚。

        首先,结婚与不结婚和修行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结婚是在一定阶段下的要求。比如说僧戒、分别解脱戒里面,不犯四根本戒是非常重要的,僧人必须遵守戒律,不守戒律不能成为僧人。菩萨戒里则没有这样的必然要求。当初佛说法传菩萨戒的对象都是国王、大臣、贵族这些人,不可能让他们都出家,也没有这个必要。

        修行是为了净化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没有多大的关系。佛教的研究说,今生只要把精神世界调整好,它是一个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佛经里头讲根本的修行是修心。修行就是修人的心,不是修外面的东西。如果有菩萨心、佛心,在家和出家都是一样的。《六祖坛经》中说,心净了以后就是圣僧,心不净不是僧。无论男女,见道以上都是圣僧。三宝中的僧宝指的是圣僧。有的人解释说凡是穿袈裟的世俗僧都是僧宝,这是不对的,以为圣僧就是不结婚的人,这是非常偏狭的。

        又,出家、禁欲生活也不是佛教独有的,其他宗教也有,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基督教的修女。而且,僧人出家也不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在佛陀之前,印度教里面就有僧人。从《释迦牟尼传》里可以看到,他在游城的时候,在城门上看到生病的、老者在那里受苦,又看到一个焚尸的场面,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在另一个城门口却看到一个僧人在要饭,沿路行化,他非常羡慕这种生活,这也就是后来他出家的原因之一。可见在释迦牟尼之前就有僧。

        还有一个问题,僧人在社会上只能有适当的比例,不能超比例。如果僧人多了,不劳而食,在家群众的负担过重的话,会起反作用,会引起社会上很多人的反对,结果国王就会采取措施来毁法、灭法,汉传历史上三武灭佛、藏传佛教的朗达玛灭佛的根本原因就是这样。                  

        再,想一想:假如所有的男女都出了家,人类社会如何传宗接代,怎么延续呢?

 

        10、问:什么是空? 

        答: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空”有两种:

        一种是客观存在成、住、毁、空的空,大地、生命等有个形成、逐步毁灭的过程。比如说地球,现代科学研究它的寿命是一百五十亿年,现在已只过了四十多亿年,还会住一百多亿年,然后毁灭。植物、水、生命等逐步消失,然后地球整个就毁灭了,什么也不存在了,就是一个空的阶段。

        另一种空,指的是性空,不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其形象、作用、能量是存在的,但却没有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一种不依赖缘起而产生的,从来就有,将来也不会消灭的始终不变的性质。事物的有不是永恒的有,而是无常的有。任何一种事物,既是有又是空,这是对同一事物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

        中观所说空不是世俗人理解的什么都没有,现在有些电影里说到四大皆空就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了,歪曲了佛教的原义。我们所说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空花、兔角本身就是空无的,说这些是空还是不空是毫无意义的。首先,这个东西它的前提是存在的,经过分析研究之后,认识到它没有一种永恒的自性存在。它的名称只是一种人为的名称,和它实际上是什么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然,如果名称是必然的,能够代表它的自性的话,物质就只能有一种名称,不能有两种或多种名称。

        比如这个杯子,它是一种实际存在,这是事实。空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说这个杯子它是没有自性的。怎么证明它没有自性呢?这个杯子没造出来之前是没有的,杯子打破后它也就不存在了,哪里有个不变的自性呢?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形状,但杯子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又,自性可以讲是事物各自的规定性,是它和别的物质相区别的特点。这个杯子是用来喝茶的,叫做茶杯。那么,茶杯是它的特点吗?如果是,那么自性是茶杯的这个杯子,就不能当酒杯用了。而事实上,喝茶用的这种功能是人为的,不是它的本质。它没有自性,没有固定功能性,所以就可以用来喝水、喝茶、喝酒等。

        再比如说眼前这张桌子,汉语叫“桌子”,藏语音为zhuo ze ,英语叫做taible ,每一种语言都给它一种名称,哪个名称代表它的自性呢?名称仅仅是一个符号,说话、考虑问题的时候起作用,不能代表它的本质。“法无我”指的就是这种以人为的名称代表事物或者事物的本质的智慧障碍——法执的破除,破执之后就没有这种看法了。如果桌子是它的自性?那它就不能做桌子以外的用途。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当床、做凳子,甚至劈掉以后当柴烧。它有自古以来不变的永恒自性吗?没有。

        所以,自性空和有相对,性空幻有。一切事物包括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虚幻的,是人的思想或说人的主观意志赋予了它种种的属性。

 

        佛教为什么要说性空理论呢?主要是为了破除我执。破执要靠空性的哲学修养。

        我是什么?我就是这个身体吗?说“我的身体”就说明身体不是我,身体只是属于我的一种东西。同样,说“我的心”、“我的思想”、“我的意识”、“我的阿赖耶识”等,也说明思想意识不是我,而是我的,从属于我。既然身体不是我,思想不是我,那么“我”究竟在哪里呢?经过分析,“我”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无始以来,却不加分析,把这个五蕴身、思想意识笼统地当做我,产生我、你、他的分别,产生我执、我爱,把个人的名利、地位、财产、脸面等很多世俗的东西,看得太认真、太实在了。贪嗔痴烦恼不断,造业轮回不已。所以,要破除对“我”的执爱。但很多人在破我的时候,连这个五蕴和合的具体的我也破除了。那么谁在行善作恶?谁在轮回?谁来转世?谁修行?谁解脱?都没办法来说了。这个具体的我,佛教中从来是承认的,从来不破,毗婆沙、大般若、中观论等各种经典里都有规定的。缘起之幻有,其作用并非不存在,要破除的是抽象的我的概念,是对我有自性的执著。这需要甚深的哲学思维来破,不是简单地去作否定。

 

        台湾有个人讲经的时候这样解释唯识:“只有我们的心才存在,其它什么也不存在。”这样的讲经法是非常可笑的。唯识论并不是这些人睁着眼睛的胡说八道,没有这样笨的唯识论,这样讲,道理上说不通,连小孩子都没有办法说服。“只存在心”,那么肉体存在不存在?世界存在不存在,地球存在不存在?这个房子究竟是谁的心呢?心是连续不断的思想意识流或像唯识所说是第八阿赖耶识。你的今生今世是这个阿赖耶识造的,那在你生下来之前有没有地球?你的父母、祖宗一代代的延续,又是谁的阿赖耶识造的?这个阿赖耶识不就像外道的造物主一样了?过去很多人把佛教当作唯心论来批判,一直到现在,还有人批判宗教唯心论,笼统地定义一切宗教都是唯心论,所谓“唯心”就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如果像这样粗俗、简单地来解唯识的话,那倒确实是唯心论。而事实上唯识论在经典里头不是这样说的,它是把物质和意识分开,从根源上说是先有意识存在,然后才看到这个实物的存在,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就是意识。

        当然,中观论是不同意唯识的看法的,认为是不了义之说,这是有佛经根据的。就在唯识论作为经典依据的《楞伽经》中,佛陀曾亲自说过这样的话:如像医者对病人,哀悯为治各种病,而说种种方便法,我亦曾经说唯识。

 

        11、问:怎么才能安心?怎样才能让自己生智慧?

        答:对“安心”,各教派有不同的解释,如汉传禅宗、藏传的大圆满,都讲安心。真正的安心是什么?就是显出本性。心是个不安的东西,妄想很多。消除妄想,真性显现,就是安心法。理论上若细说比较复杂,具体的修心也有很多的方便法。简单地说,就是消除妄心,才能安住真心。

        怎样才能生智慧呢?修定,定能生慧,佛教大量经典说到静能生慧。智慧有三种:闻所得智、思所得智、修所成智。闻所得智,是学习经典过程当中产生的智慧;思所得智,是将学习到的东西经过自己反复地认识和思辩产生出的智慧;修所成智,就是修法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修禅定的结果。闻、思、修的结果,产生的才是真智,所以称为甚深的智慧。

        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识是一种世间智,慧是随认识的逐渐深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甚密的智。识转智的最后阶段就是成佛,之后显现出来的色身,都是智慧的化现。所以,佛身不是一般的肉身,而是一种智慧的显像。

人的知识始终是有限的,众生的全部智慧合到一块,和知识的总量是相等的。对具体的人来说,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是小于知识的总量,因为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认识事物就有限制。过去的东西消失了,没办法认识;未来的东西尚未生出,没办法认识;现在的东西,也因有空间的阻隔不能见到、听到,无法亲自检验,所以没办法认识。而佛是遍知,佛陀的智慧和知识总量是相等的,所以称做正等正觉。

            二零零五年三月讲于香港

01多识爱心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