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中观思想的核心要点
多识仁波切
佛陀从最初生起菩提心,到中间积累福慧两种资粮,乃至最后成就圆满佛果,其目的无非是造福一切众生。由于佛教提倡自悟自度,否定一切万能的神灵,因此在佛陀的事业中,说法教育事业是最无上的事业。众生只有通过听闻佛法,思考其内涵,然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解脱成佛的成就。所以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只为一件大事而出现人间,那就是教导众生进入成佛的境界。”
正如《维摩诘经》中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由于众生各自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佛陀的教法也随之开演为三乘四宗,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和中观宗。只要是内道佛教的教义,必定是四宗之一,而在佛教传统的观念中,古德高僧一致认为中观的教义是佛陀最究竟彻底的思想。
佛陀一生讲法49年,在浩如烟海的三藏典籍中,以《般若经》最为系统、完备,被誉为经中之王。《般若经》直接诠释缘起性空的真理,间接开显了成佛之道。后有无著依弥勒《现观庄严论》等五部之学开创了大乘修道次第以及唯识思想,龙树著写以《中观根本慧论》为首的“六正理聚”,开辟了中观深见思想。在古印度,龙树、提婆师徒的中观思想传承一脉,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根本中观师”。后来清辨论师提出与佛护相反的论调,中观思想就此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两家。之后又有月称论师反驳清辨的观点,认为佛护的观点才是龙树师徒的正解,他大力提倡佛护的应成论思想,遂成为应成派中观思想的鼻祖、奠基者。
佛法逐渐传入藏地后,各派都不以唯识为宗,而以中观为究竟见解。但是,在藏传佛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由于众生自身的理解力以及过往业力的差别,藏传佛教各派对中观思想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经历了前后弘期数百年的时间,藏传佛教最后形成的教派——格鲁派之开创者宗喀巴大师,以文殊化身之基,遍学各派教义,在不盲从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逻辑正理对所学进行梳理,同时修积福德、忏悔罪障,最终获得究竟的证悟。他彻悟了龙树师徒的中观真义,从而写出了以《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为代表的诸多中观著作,以承许声闻必须证悟法无我 佛陀亦可双照二谛等为代表的“中观八大难题”,拨开了笼罩在中观思想上空的阴霾,点亮了正确无误的中观明灯。
多识仁波切自小师从多位高僧学习五部四续等显密教法,尤精于中观和密续。2011年,他用藏文著作了《中观奥义浅释明镜》、《分析二谛义》、《分析我执之体》和《应成中观论的特殊见解》,并将其自译为汉文,为弟子们做了精要的讲解。这四篇中观诗偈虽然篇幅不长,却涵括了宗喀巴大师中观思想的核心要点,驳斥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对中观思想的误解,同时也开显了源自月称、宗喀巴大师之应成派中观思想的纯正见解和修持方法。
在宗喀巴大师之前,有人认为如来藏是实有,其余是断空;有人认为什么也不思维、否定一切缘起诸法就是中观;有人认为佛陀自己无法关照世俗谛,必须依赖众生才能见世俗谛……本书除了对这些误解和偏见依据正理进行有力的批驳外,在开显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异,正确运用二谛理解缘起性空以及正确观修无我,避免破除太过和不及等方面,都作了细致精到的阐释。不但可以让没有深入中观的初学者一窥中观奥义,即使是系统学过中观思想的人,也可以从中把握并提炼出中观思想的精髓!
摘自多识仁波切著作《中观应成派见解难点解说》编者前言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证悟空性的几个致命误区
下一篇: 佛教核心特征之一·知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