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就是成佛吗?
说“见性不等于成佛”的理由如下:
一、见性在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
菩萨道见道与佛道之间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见道与罗汉道之间相隔修道八地。
大乘成道三个阿僧祗劫时间分配是:
第一个阿僧祗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
第二个阿僧祗劫从一地见道到七地末尾,
第三个阿僧祗劫从八地到十地末尾。
二、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
见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细分二障。佛是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做真佛。
三、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
但他们的本道果位是罗汉,而不是佛。
四、有佛名未必都是“佛”:
①如缘觉罗汉称辟支佛;
②十地菩萨已获得与佛相同的相好庄严,也可称做“佛”(见《现观庄严论》)。
五、禅宗自已也并不把见性看做终极佛位。
如《坛经》中说:“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佛是修证圆满的果位,如果“见性”就是“成佛”,那么“见性”后,为什么还要“依法修行”呢?《坛经》中又说“自性自悟、顿悟渐修”,既然“顿悟”是“成佛”,又何必“渐修”呢?
“顿悟本性,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长养圣胎,久久成圣”,
“顿悟初心之后,犹有旷劫习气未除,仍宜依悟而修,净除余习,因修乃入圣位”(见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
六、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已“开悟”见性的达摩为什么还要修止观面壁九年?既然达摩成佛”,为什么最后遭恶人投毒而死?难道佛陀连排毒的能力都没有?佛的“十力”和“四无畏”功能到那里去了?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在弘忍处得真传而开悟见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为什么回到岭南后隐居在猎人队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
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
禅宗不属于密宗而属于显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须符合弥勒《大乘经庄严论》和《般若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境行果理论。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两点:
七、在大乘显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三个无量劫和许多个无量劫修成佛果之说,没有本世肉体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说,因此,禅宗见性成“佛”的“佛”,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归正。
八、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1、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2、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3、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4、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5、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耶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根据这一成佛模式可以断定,禅宗的所谓“见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圆满的佛,只是指“登地”,进入如来家族。
九、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化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净”的体性和佛的通达无碍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资粮。“见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结果,而色身的成因是无量功德善行,因此见性“只是佛的法身属性。不是色身属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缘,只修见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讲“见性”,不讲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十、“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初“见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层“见惑”,破不了心性深层的习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见性后的修道结果。“顿悟渐修”,就是指的悟后的修道过程。因此,可以断定“见性不是成佛”。
根据上述十条理由,我说:见性不是成佛,只是成佛的一半,见性与成佛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说:“见性”不等于“成佛”,成佛必须见性。“我们见性不等于成佛,成佛必须见性”之义,犹如“公民不等于国家主席,但国家主席必须是公民”一样。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什么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下一篇: 解惑:释迦牟尼是佛吗?佛是释迦牟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