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解说(佛的定义)
多识仁波切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Buddha(布达)的音译,其义为“觉醒者”或“觉知”。
“觉知”是从虚妄颠倒的迷梦中觉醒和觉知一切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意思,其中包括“破妄”和“知真”的双重含义。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佛的本质和特性。
一、佛的定义
具有无为等八种殊胜功德者为佛宝。
(一)“无为”。
“无为”是佛的自性身中的“自性清净分”的特点。“有为”是靠因缘所生、有生有灭、不离时空之各种事物的特性。
无为法如虚空,非因缘所生,无相无色,不生不灭,没有时空界限。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天空是眼视对象,是一种颜色,不是真虚空。
“虚空”非色,如何能见?“虚空”的概念是凭知觉获得的,“虚空”就是“无物”之义,是“有”的对立面。
“空”虽然是“无物”,但如果没有“虚空”的存在,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
例如:如果没有宇宙空间,这地球和太阳、行星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空中生有”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要认识“佛”的“无为自性”,就要知道什么是“原本心性”——本觉和其离垢状态“始觉”。
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包括高级生命的人和天人、低级生命、微生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感觉和反映能力——原本觉心。
凡是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比如水和镜子。
《因明论》中“心”的定义是“光明能见”,所以将有情生命的这种能见特性称做“光明心”。
这种光明心的本质自性如水晶体,是清净光亮的,所以称“自性清净”。
但由于受无明虚妄颠倒意识所产生的贪、恨、疑、慢、邪见等烦恼的影响,光明心变得混浊不清,就像一潭清水中流进污泥浊水,变得混浊不清一样。
光明心的这种受染状况称做“带垢光明心”(即受染光明心)。
因这种无明烦恼污染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与原本光明心同在,所以将原本光明心分为染分和净分。
净分是从心性的本质上说的,假若心性本质混浊不清,就没有澄清、磨光变得晶莹的可能性。如岩石再磨也不会变成水晶。
正因为心性本质清净,再受污染也有变清的可能性。
本心的这种可变清净的可能性,就是众生共有的佛心——如来种。
如来种、佛种,仅仅是一颗菩提树的种子,绝不是菩提树。这个概念要搞清楚。
《佛心经》中明确指出:“这种自性在未除去污染之时,是‘众生种’,除去部分污染之时是‘如来种’,除去全部污染之时是佛的‘法身’。”
但有的人曲解《佛心经》的精神,说什么“众生本来就是佛”。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
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地荒唐可笑。
把这种“原本光明心”称做“佛种”“如来藏”的原因有三点:
1.佛从众生中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2.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都是缘起性空(佛性本空),没有什么两样。
3.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有消除无明、明见真理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三个原因,说“一切众生都有佛种”(见弥勒《宝性论》)。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
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
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
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
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
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众生的光明心性、佛种从迷梦中醒悟的表现是理性的发现和爱与慈悲心的萌发,这方面的差别就是无明污染轻重的差别。
唯识论认为有断种,即无可挽救的坏种,但中观论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本具光明心这种自性,万物自性平等,不可能有断种——这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理论根据。
心性虽然有染、净两个方面,但清净受污染,污染在清净之中,水乳相融,无法截然分开,因此,众生的染、净二心,本是一体。
在见道以上(即所谓开悟)才能分清本质和现象,分离染分和净分,直至消除全部污染成佛。
消除污染所获得的清净分,被称做始觉,或自性清净。
众生心性受污染,清净分不显露,处于潜藏状态,污染未除,也谈不上“离垢清净”。
所以众生没有“二净”,见道以上的菩萨处于净染掺半、半染半净状态,只有佛才有“二净”功德。
对众生心性的潜藏状况,在《宝性论》中列举了九种比喻,分别是:
莲心有佛,
蜂腹有蜜,
稻皮包米,
污秽藏金,
地下藏宝,
种子小芽,
烂衣包佛,
贱妇怀王,
地现金色。
这些比喻表示众生自身有非常珍贵的宝藏,如贫贱的妇女怀着转轮王,仍然受穷;贫穷的人不知地下有珍贵的宝石矿;不知肮脏的垃圾中有金块而抛弃等等。如果发现它的价值,取出自身的宝藏,就会变成最富的“富翁”。
对“自身宝藏的开发”,说的就是自身光明心的开发,真智的开发。
对这种开发过程,在《等持自在王经》中以擦拭宝石的过程作了比喻。
再好的宝石也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致加工,否则就不会变成无价之宝。
这说明人光有原本光明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这光明心受无始以来无明恶习的熏染,已变得昏暗无光、混浊不清,如果不经过智慧妙法的彻底加工、澄清、磨光,杂质污染和沉淀越来越厚,就很少有重显光明、“黄土变金”的可能。
众生从总体上来说,都有成佛的良好因素,但实际上成佛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成佛不但要内因,而且还需要充足的外部条件,就像没有适当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中的植物种子永远不会发芽一样。
因此,众生虽然有佛种,但从人心的受污染程度和外部环境估计,人变恶魔的可能性比变佛的可能性大,向下堕落的可能性比向上升腾的可能性大。
众生的受污染的原本光明心,经过世间二道和 出世二道的洗涤净化,达到佛地时,不但变成二净法身,而且由于福慧双修的功德愿力、善行,会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智慧神通。
这种新增成就是“增长种”的成就。
“自性种”的事谛属性是无始以来生生灭灭、相续不断的生命和意识的续流。
“生生灭灭”是无常性,“相续不断”是连续性。
有人把这种“原本自性”看做“永恒不变”是违背佛法“一切事物无常”的根本原则的。
这种自性从理谛角度讲,是“性空”。
佛经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从这理谛角度说的。
讲佛法不分二谛、二义,有时说空,有时说有,说空,则空洞无物,说有,则本性实有,这是自己陷于矛盾、悖论不能自拔的表现。
很多人在“佛心论”的问题上理解产生错误,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众生心中本来有佛”。
这是违背“诸法是因缘和合,佛也是善因缘的结果”这一逻辑规律的。
如果本来有佛,何需重修?
如果说佛被无明烦恼污染,需要重修开悟的话,就等于认定“佛会退转堕落”。
如果佛也会“退转堕落”的话,关于佛的四身的殊胜功德,没有一个能站住脚的,这等于对佛的全面否定。
二是认为“原本自性是永恒不变的”。
既然众生的自性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要么纯洁无染,要么染无净,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因为“染”是一种变得混浊不清的“变化”,既然是“永恒不变”,怎么会有“变化”?
这种“不变与变”的自相矛盾,如何解决呢?
凡是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存在都是变化中的存在。
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达的事物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如虚空、未生、已灭之物。
原本自性以及转世的灵识等,是生灭连续不断的续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有个解释佛经的人说:“太阳、山河都和原来一样,没有变。”
这不是佛家的观点,也不是科学的观点。
佛家的观点是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之流,包括佛的报身这类所谓“永住”之物,也是无间断续流,绝不是什么绝对的永恒。
“增长种”是指通过修炼,产生无量功德的可能性。
比如同样的植物种子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生出形状和质地不同的植物和果实来;同样的原材料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就会变成不同的物品;不同智力层次的学员,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培养出水平大致相同的人才。
这充分说明后天加工培养的重要性。
有的人说什么“佛说:不增不减,众生的自性中有的成佛后不会减,没有的也不会增加”。这正是不懂佛法,到处乱套公式的错误。
从理性的角度上讲,宇宙的空间和空酒瓶中的空间性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打破十万个空酒瓶,宇宙空间的数量不会增加;空出十万个酒瓶,宇宙空间的数量也不会减少。
因为虚空的本质是无增无减。《般若》中所谓“无增、无减”这句话,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佛的八功德中“无为功德”是佛身中的“自性清净功德”。正如上面所说,众生的自性在本质上虽然清净,但实际上受染,从来没有清净。
见道以上的菩萨,开始破障断惑,处于半清净状态。
十地的末期用金刚禅彻底破除烦恼、所知事理二障的最细微的种子和习气的第二刹那,便进入彻底断除、圆满觉悟的佛陀境界。
从断德方面来说,佛具有自性清净和离染清净的“二净”特点。
“断”就是破除、消除之义,作为“灭谛”的“断”,特指根除、不再复生的意思。
“灭谛”是苦与苦因断除的一种永恒清净状态。
“灭谛”断德为什么称永恒无为呢?
凡是有色有相、有作为、有时空特点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无为的,只有虚空无生、无灭、无为。
过去曾经有过,但现在已不存在的东西,属于“永恒”,如昨天的时间,已打碎的玻璃杯,不会复生,已变成断灭、无为的状态。
未来的时间、未生的事物,现在尚未出现,也属“无为”。
“灭”分择灭和非择灭。
未生、自然已灭之类属非择灭;
破除烦恼之类属择灭。
“择灭”的意思,是用智慧进行分辨抉择,将错误的东西破除之义。
断灭状态是原有之物的被消除状态,比如一个很干净的水晶瓶,原先瓶里面装着很脏的东西,有人倒掉了瓶中的脏东西,并用清洗剂洗得干干净净,晶莹放光,这时瓶子就处于清除掉脏东西的清净断灭状态。
“清净”就是瓶子的“断德”,这个瓶子从此不会再装脏东西,将永远保持清净。
但是,“清净状态”本身不起变化,无所作为,这就是清净无为、永恒不变的寂灭、虚空状态。
佛的自性清净就是永断二障的清净无为、无形无相、虚空寂灭状态。
(二)“自生”功德。
“自生”功德是指无动机目的、无意识、不动念、说法度众等一切利乐众生之事自然而然,按众生的意愿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
这种自然、自生、自如作用,像雨露和空气或山水自然环境对众生的有益作用一样。这类自然物,虽无心无意,却能以本身的自然性能利益万物。
这种自然性能,因“无心”所以才无选择、无私、无倾向,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万物的作用。
因不受思想意识支配,这种作用才完全进入自然运行轨道,如地球的运转,无始无终。
佛的这种利益众生的自然性能,是佛未成佛前发的大愿心、大慈大悲利众心和无量世积修六度大行的殊胜因缘的结果,是长期修慈悲、从事利众事业的惯性作用。
或者说,佛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完全进入了一种自然运行轨道,不需要主观意识的推动。
有人也许会说:“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的、无意识的,那么供养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会起什么作用呢?这和请太阳保佑、请天下雨有什么不同呢?”
太阳是普照万物的,但有些地区看不到太阳,或者这些地区的上空有烟尘云雾笼罩,或者这些地区就在背着太阳的地方,这能算太阳的过错吗?太阳没有白天黑夜,地球上形成白天黑夜是地球本身运转的结果,能说太阳晚上无光吗?
下雨能改变气候环境,能使万物生长。春天种在地里的麦种,受春雨的滋润就会发芽,但腐烂了的麦种不会发芽,放在仓库里,不接触雨露的小麦也不会发芽,所以麦种不发芽能说雨露不起作用吗?
利用人工技术可以用太阳能发电、取暖等等,如果人们不积极主动地利用太阳能,太阳也会自然产生上述的作用吗?
上面所举的例子对佛的自然利众作用和众生自身的条件、众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有启示呢
平常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月”如佛,“江水”如众生的信念。如果江中无水,就不会有月影。天上虽然有“月”,如果地上无江河湖海之类的反射物,就反映不出皎洁的月容。
对人而言,智慧和信念就是反射物。因反射物的性能不同而同一个物体可以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混浊的水中反映出的皓月也是昏暗的,波动的水中照出的月影是无规则的碎片,哈哈镜中的美人也是丑八怪。
人对佛的认识也是如此。
有人也许会想:信仰自然物怎么会有灵感?怎么会应验呢?
“灵感”“应验”对佛来讲,是一种自然的性能,要充分发挥这种自然性能还要靠自己。
一个有经验的人,可用凸透镜对准太阳燃起火来;如果没有这种凸透镜,想借阳光取火,恐怕做不到。
矿物、植物、动物都有各自的性能特点,若能合理地利用就会产生应有的作用,如果不利用就不会有什么作用,所谓的“灵感”“效应”也就是这类自然性能的作用。
佛的这种自生成就、自然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结果。
菩萨在八地以前彻底破除了烦恼障,从烦恼性无明形成的十二因缘轮回圈中已得到彻底解脱。
但八地到十地还有以执著习染为特点的所知障,还有微细的思维意念活动,不能完全处于无念、无分别的智慧境中。
这种微细的动念,是一种执著习性的表现。执著习性,妨碍遍知智慧的产生,所以称所知障、意识障。因妨碍无著无碍智慧的产生,妨碍彻底明见真理,所以也叫理障。这种微细的非烦恼无明障和无漏业,又产生另外一种轮回因缘,即所知障无明轮回因缘,产生意生身,靠细微动念造无漏业,这种思维动念正是妨碍自生成就和自如、自在、自然作用的最后障碍。
破除所知障,佛的一切行动作用都进入自然运行状态。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述见贾曹杰大论师的《宝性论解说》。佛自性的这种特性是破除二障的断功德,也称“离染清净”。
关于知识障,有些当今解释佛经的人毫无根据地乱作解释,说什么“知识越多知识障就越多”,“读佛经多,也会变成知识障”,等等。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
照这些人的说法,没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有知识障。
弥勒大菩萨说:“不精通五明,虽然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
佛主张“无明”是苦根祸源。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性无明和非烦恼性无明(所知障)就是彻底解脱、彻底自由。而开发智慧的途径是闻、思、修,即博学多闻、慎思明辨、反复实践。
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
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
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
1.因时不可知。
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
2.因地不可知。
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
3.种多不可知。
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
4.细微不可知。
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
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
要从轮回中求解脱,要破除烦恼障,要想证无上菩提、成佛必须破所知障。
所知障的本质是一种执实妄见,如诸法本无自性,却执著有自性妄想;
诸现象本是虚幻不实,却妄想其实在,执著不放等。
这类实执妄见,按“般若”部的说法,分主、客观执和物执、遍计执各有九种,共计三十六种。
按欲界、色界、无色界分类,属于见断的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属于修断的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
按照中观驳论派的说法,一般执实妄见属于烦恼障,只有执实妄见的细微习染,才算所知障,从八地才开始破断。
至于那些一般世俗观点和各种宗教哲学方面的偏见,都属于见惑,一旦生出见道智慧,它们便自动消失,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所知障无任何关系。
那种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三)“非思维言传境”。
这是佛的见性真智的特点。见性真智,也译作如理智、真智、法性智、理遍智、无上菩提等等。
见道以上的菩萨也有定中见性智,但学道的见性智慧因未消除所知障,所以并不完全真实、透彻,不能明了一切事物的法性。
“法性平等”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都一样,若了解一个事物的法性,就了解一切事物的法性共性。
但在未开悟的见道以下的众生,对法性、自性、共性的了解,要通过分析、推理,其结果只是一种理性概念,而不是现观经验。
在见道中产生超世第一智,即见道智后,观照法性、自性,就不需要经过分析、推理、思辩的认识过程,好像眼睛看东西、口品尝食物那样,完全是不参与思维活动的现观直觉。
这种现观直觉、亲验感受,是具体的体验,不掺杂任何抽象概念成分,因此无法用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语言来表达得那样具体充分。
所以,这种现观直觉境,称做“离言境”“离思维境”。
人的思维是借语言符号进行的,离开语言,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但五官直觉感受不需要借助语言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功能的动物也照样有五官感受,而这种直觉感受,也无法用语言直观地表达。
语言所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抽象的。
对语言所表达的情境的理解是依靠经验的,如“苹果”这个词,对吃过苹果的人来说,能引起回忆,想起苹果的香味,能起到理解苹果的作用,但对从未见过和吃过苹果的人来说,“苹果”这个词,再加上许多有关苹果的形状和色香味的表述,也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绝不会产生真实的直觉感受。
所以,开悟以后的菩萨等圣人的定中现观智的感受境界,凡人因无开悟的经验而无法了解。佛的现观智境,未成佛的菩萨也无法感受,因此,这种智境被称做“自见自悟”境界,是无法想象、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密境界。
佛的见性真智有三个特点:
1.现观直觉。
如镜中显影,无名相思维活动,如前所述。
2.无二见。
即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如梦中境。梦中吃苹果,并无苹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苹果都是主体意识,实际上这是“主客无二”的最好例子。
但由于虚妄意识的习惯性作用,在梦中仍然现出主客观对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苹果是苹果。这种主客观对立的消失,就叫“无二”见智。
3.遍知一切。
见道以上的圣智都有现观和无二见两个特点,但所见范围是有限的,其准确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定中才有这种现观智,出定之后仍变成有名相的、有分别的世俗智。
而佛的见性真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没有入定、出定的分别,一智同观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四)“大智慧”。
是指佛的一切种如量智,也叫事智、权智、相对智。佛智的特点是不但能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种类、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时空位置等等。
这后一种智慧就称“一切种如量智”。
“如量”就是知一切事物,佛的智慧和事物的总量相等之义。人的智慧对事物的覆盖面是非常有限的,见道以上菩萨智慧的覆盖面大得人无法相比,但在未成佛前,有妨碍遍知的所知障,所以,不能覆盖所有事物。
证得无上菩提,成佛后障尽除,智慧圆满,佛的智慧就成为遍知的智慧,即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总量完全相等。
“正等正觉”的真正含义,也是无所不知,智慧和客观事物等量(等觉),丝毫无差错(正觉)的意思。
佛法认为,这种遍知智慧是无数世连续不断修定修慧的结果。
动物经过训练,可以变得聪明;
人的智力经过特殊培养,可以达到超过常人数倍的程度。
但这仅仅是一生中的学习修炼的成绩,如果一世接一世地修炼下去,智力的增长、智慧覆盖面扩大的可能性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这种智力的不断增长,达到极限就是佛智。
佛教是彻底的因果论者,一切事物有其果,便有其因。遍知一切智慧的因缘是重知识,重学习,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不断提高智力层次。
佛教“五明”包括知识面极广,所以,弥勒菩萨说:“不学五明,虽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
迷信都反对科学,因为科学是迷信的死敌,它们不可能共存。
但佛教不反对科学,它提倡研究一切事物,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为成佛、为利益众生服务。
科学发展越来越多地证明了佛经中许多观点的正确性。
如佛经中的原子论、相对论都被现代科学证明;
爱欲对心理的决定作用也被性爱心理学所证明;
不可思议的“定力”和“智慧神通”也已引起人体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视。
故而有些人说现代科学对佛法提供了许多实证根据。
佛虽然全部成就无分别现观智,但是佛能知众生的有分别智境,所以,能够像镜中显影似的显示完全与众生的正智相符的智境。
这是宗喀巴大师独到的见解。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识的智能,所以它是有为法,是“五蕴”转化为识的特种功能。
凡众的肉体和精神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肉体是物质,精神是无色无相、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能量,不是同类事物。五官之识也各司其职,功能不一样。
但成佛后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现相,亿万化身都是一体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听音,耳能观色,皮肤触觉有耳、目的作用,而且每一个毛细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
所以,智慧作用就如《不可思议经》中所讲的:
佛智所及之处,就有佛身;
佛身所到之处,就有佛光;
佛光所照之处,就有佛声;
佛声所及之处,就有佛心。
又说:
一刹那间,智遍一切。
还说:
谁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
因为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盖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东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
因佛的身体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处,就有佛身、佛光、佛声、佛心、佛能等等。
这虽然不可思议,但完全可以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上述结论。
(五)“大慈悲”。
凡是佛教,都讲慈悲,小乘人不杀生、吃素等都是慈悲心的表现,但只有菩萨和佛才有“无相慈悲”或“无缘慈悲”。
“相”和“缘”指的是原因或者条件。
世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佛家的大慈悲讲的就是无缘无故的爱和慈悲心。
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行为就体现了佛的大慈悲心。
正是这种震撼人心的慈悲力量使佛变得无比伟大,赢得了无数信众的敬仰崇拜。
只有这慈悲之力,才使众魔纷纷败退,使箭雨化为花雨(见《佛本生记》)。
一切恶魔都有很大的神通和邪智慧,在世间神通方面,有时魔的神通智慧超过佛,所以有很多众生被恶魔征服,拜倒在恶魔的威势之下。
在人世间邪恶的势力有时大于正义的力量,便是鲜明的证据。
但恶魔根本没有慈悲心,他最怕的是慈悲,对有慈悲心的人,恶魔就会变得一筹莫展。
所以,佛说:战胜一切恶魔的最具威力的法宝是慈悲心。
《大般若经》中说:“若获得一法,就是获得一切法,这‘一法’就是大慈悲心。”
生活事实证明,这慈悲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毒蛇猛兽施以爱心,它们也会变成朋友。
月称在《入中论》中说:
“慈悲心与无二智、菩提心为佛子因。”
即慈悲心和无二边中观智、利众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素。
又说:
“慈悲心是佛田的籽种,是雨露,是丰硕的果实。”
就是说慈悲既是佛田籽种,又是佛田茁壮成长的雨露,也是佛田成熟的丰硕果实。
这说明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不会产生为众成佛的心愿。
如果没有慈悲心,六度大行就缺乏动力和保证,福慧功德无法圆满。
如果没有慈悲心,证菩提时就会堕入寂灭自乐的一边,不会从事济世度众的事业,若是那样,众生就不会有丰硕的佛田果食可享受。
由此可见慈悲心对成佛的重要。
佛法济世的法宝最重要的只有两件,即慈悲和智慧。
若无大智慧,虽有慈悲心也难以实现利众的心愿;
若无大慈悲,虽有智慧也很难用于利众之事。
只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在济世利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大乘佛法主张悲智双修,把佛的大智慧称做以慈悲为核心的智慧,视慈悲为“佛父”,“智慧”为佛母,只有父精母血相结合,才能孕育出佛子。
当今学佛的人聪明智慧有余,慈悲爱心不足,所以,往往是“胎儿”发育不全,慧苗营养不足,因而,更需要在慈悲爱心方面多下功夫。
(六)“大圣能”。
圣能指佛的大慈心和大智慧的功德能量和神通作用。佛的圣能中最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间断的永恒作用。
属于佛的圣能范围的五眼、六通、八胜处、十遍处、十自在、十力等,将在后面智慧法身一百四十六品中再介绍。
“佛的定慧之力不可思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改变时空常态的自在功能。
佛经中说“一劫一刹那”,“一粒尘空间可容纳三千大千世界” 。已往对这些改变时空的自在功能是无法理解的,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后,它们已变成了人们可以理解的问题。时间的相对性和速度、体积的相对性的理论已证明了佛法中时空相对说的正确性。
(七)“自事圆满”。
是指三自在,包括前三条功德。
1.证得无为。
是行为动作从意识的约束下解脱,获得自由运转、自然成功的行动自在。
2.证得自生。
是从生灭的循环中超脱而获得不生不灭的自在。
3.证得见性真智。
是从不可知的困境中解脱,获得无著无碍的遍知自在。
要想让众生超脱生灭轮回,破除二障,获得彻悟自在,首先自己要超脱轮回,获得彻悟自在。因此,将佛的这种断悟功德称做“自事圆满”。
(八)“他事圆满”。
包括遍知一切的智慧和慈悲、圣能。
没有遍知智慧和圣能就无法胜任济世度众的重任;没有慈悲爱心,就不会承担济世度众的大任。所以,智慧、慈悲、圣能都是济世度众所必备的条件。因此,称佛的这类属性为“他事圆满”。
佛的“他事圆满”还包括色体、报身、应化身和度众身业。
后面讲到佛的四身和事业时,再作介绍。
选自: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佛”是“人”发展的最完善境界
下一篇: 藏传因明学•有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