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释迦牟尼的航海图-05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8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972

大师裁剪缝制的衣服

佛教作为一门心灵和生命的认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在理论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推理思辨的细密严谨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差。但由于经典、疏论组成的资料系统的庞大和学派、教派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从宏观总览全貌、把握重点,有较大的难度。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一辈子也看不完,让人望洋兴叹,再加上各取所需、各执己见的断章取义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念的大量掺和,以及外道邪说乱论的渗入,使得想对佛教精髓纯正、全面认识和了解的人大多陷入了误区。

于是,有些人便想从原始的经典中找个究竟。但经典有大小乘和显密之分,有究竟了义和权变不了义之分,有胜义和世俗二谛义之别,说空未必指空,说有未必指有,语词虽同,含义万变。若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就会把“释迦之狮”理解为“释迦族豢养的狮子”,把“波罗蜜”当做树上长的“菠萝”。有些人说:“我们要学经,不能学论。”如果说直接读经典能够掌握佛陀本义的话,那么龙树、无著这些历代大师为什么不直接拿经典来传教?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理论研究,著那么多的论?无著是在学般若不得要领的时候,才修弥勒法想见弥勒求教,十二年苦修后弥勒现身为其说法,传《弥勒五论》,把般若的整个内容归纳为八品七十义,授给他《现观庄严论》。

像无著这样的大师都从经典上找不到要领,把握不住它的精神,那么一般的人又能在经文上找到什么呢?比如说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答,因为佛教内部有毗婆沙、经部、唯识、中观四家哲学,对于胜义和世俗二谛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毗婆沙的胜义是经部的世俗,小乘的胜义、世俗两谛都是中观的世俗,经典上没有说明,你直接读经典能了解什么呢?

我们碰到这些名词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经典是属于唯识家还是中观家。如果是出于唯识家的经典的话,就按照唯识的标准来衡量胜义和世俗;如果出于中观家的话,就按照中观的理论来认识胜义或世俗。总之,不能望文生义地来解说经典。

出生于17世纪的藏传佛教大师强巴仁波切曾说:“佛经如羊毛,龙树、无著等论师将‘羊毛’纺成了‘线’、织成了‘布’,宗喀巴大师裁剪缝制成了合身的衣服。”他非常形象地把佛经比作原料,把龙树、无著等印度论师的论著比作半成品,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二论比作成品,是恰如其分的比喻。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