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51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5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1077

6

四果性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至”……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一段是说:”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还)、阿罗汉(胜敌)四种小乘果位,虽然证果,但对证果者来说,其障已破,其道已得,无果可证,也无证得果位的执著。”

须陀洹是进入出世之流(系列)之义,故称”预流”或”入流”,其修证成就是断除三种见惑(身见、戒禁取见、疑惑)。

见惑属于思想观点的错误,是比较表面的,在见道以上就可以破除,是比较容易破除的;修惑明知是错误的,但是很难破除,属于思想深层的污染。

身见就是处处有自我的观念,一切从自己出发,也就是小我。

戒禁取见是把各种戒律看成解脱之门或方法,而且执著这些反而成为约束自己思想解脱的东西。

疑惑就是不相信,对真理不能产生信仰,经常疑惑不定。

这三种叫见惑。

根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一至五品就到了入流。

斯陀含是死后还要在欲界转生一次之义,故称”一来”或”一还”,其修证成就是断除见惑五种顺下分结(烦恼、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恶意)和九品修惑中的五至六品。

阿那含是死后不再在欲界转生之义,故称”不还”,其修证成就是断除见惑五顺上结粗分(色爱结、 无色爱结、掉举、无明、我慢)。

色爱结是对欲界没有留恋了,但对上层色界、无色界还有贪恋,修定时有掉举,即心神不能集中。掉举是修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思想散乱、心猿意马。

无明是愚昧无知,是明见事物真相的障碍。

我慢实际上就是傲慢,以为再不去苦难深重的欲界了,产生一种傲慢心。

阿那含是断除以上五种见惑和欲界九品修惑的七至九品。

阿罗汉是战胜三界烦恼敌人之义(敌人就是贪、嗔、痴),故称”胜敌”,或”无烦恼”,其修证成就是断除五顺上结细分和三界修惑八十一品。

粗分是比较表面化的,细分是表面不显露,但深层还有影响之义。

修断烦恼八十一品是按三界九地划分的。欲界地、色界四禅地和无色界四地共称九地。

佛教理论,把世界分成三个层次,最下层是欲界,中层是色界,最高层是无色界(无可见身体,但有生命)。

欲界人间下面是畜牲界(各种动物,苦难比人深,可以随便被宰杀)、饿鬼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生命,饥饿是最大的苦,缺吃喝)、地狱(分十八层)。

上层还有欲界六重天,这都是高级生命,我们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叫欲界呢?

主要是有男女的分别。现代叫外星人,我们所说的外星人不可能是色界天人,一般都是欲界的,因为色界人太高大了,超过几个地球的大小,欲界无法盛下。

我们欲界的外星人也分六个层次,身体比人大,身体的大小、寿数、身上的光、生活的来源及其生死情况在《俱舍论》中均有详细说明。把整个欲界算为一个层次。

另外色界分四禅天,因为主要靠禅维持生命,不饮水,不吃食品,所以称四禅天,其智力、寿数无法和欲界相比,又分四个层次,共分色界十七重天。

佛经中说”欲界无禅”。我们一般所修的禅是相当低的,无法和四禅天相比,因欲界人的欲望太多,真正禅的境界是无欲的。

在学禅的过程中是仿照四禅天的禅的层次来学,真正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

另外还有无色界四地,这样就叫三界九地,每一界把烦恼分为九类,每一界的烦恼有不同的特点,九九八十一类。

出三界必把八十一类的烦恼破完才能得到阿罗汉的境界。

每一界的修断烦恼按强弱粗细分为九品,九地共计八十一品。所以,《西游记》中有八十一难,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八十一品修断和一百一十二品见惑全部断除,才算得到出世罗汉果(见惑就是由世界各种文化、生活形成的偏见,有一百一十二品)。

成佛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断所知障和圆满十地的功德。

声闻阿罗汉从佛的角度来看,还是低层次的,从中观的观点来说知识障一点也未破。不破所知障,遍知一切事物的智慧是得不到的,还要继续修十地。

一地突出修舍般若;

二地修戒般若;

三地修忍般若;

四地修精进般若;

五地修定般若。真正的菩萨定,到五地才能得到,不到这个层次只能算准般若。

六地才有慧般若,有了慧般若,知识障还未破;

八地、九地、十地才破知识障。知识障就是妨碍能在一刹那间洞察一切事物的智慧。知识障是成佛的障,是深层次的障,不是出世障。

出世障是烦恼障,见惑修惑层次都是烦恼障。佛经说出世可以破烦恼障,比如罗汉已经出世了,但无佛的智慧,所以,层次相当低。

一地完全达到舍般若的标准,是达到无人相、我相、寿者相。

以上小乘四圣地、四果位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获得见空智慧,悟得人无我。

能不能悟到”法无我”,中观家和唯识家观点不一致。按照中观应承派的观点,若悟不到”法无我”,”人无我”也无法彻悟,烦恼障也无法彻底断除。这是一个高深的理论问题,这里不准备多说。

“无诤三昧”就是”无烦恼禅”(无诤就是离欲,也就是无欲后得到的禅)。”乐阿兰那行”是离欲清净行。”行者”是指修行之人。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