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36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5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217

22

六波罗蜜

这里所提的”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调伏其心?”是发心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金刚经》实际上就用各种方式解答了这三个问题。

“住”就是心住一境、思想高度集中,就是修定。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三心二意是办不成任何事情的,何况修证大法。

清心寡欲才能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获得正见,所以戒、定、慧缺一不可。

“戒”就是以理智扼制欲望和不良行为,达到清心寡欲,为修定排除干扰,创造条件。“定”是因,”慧”是果。”住心”旧译”奢摩他”,住心是修禅的基础,诸禅的功德均生于住心,修住心的理法,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多说。

比如九住心就是可以采取的一些修定的方法;

还有一个图解,把修定比喻为驯服野象。人的心很野,无法定下,用强制性的措施来进行调服,像野象要戴上笼头拴在桩上。

心定不下来哪里来的禅?一切功德都产生于住心。

现在修行的也好,练气功的也好,修住心是第一功。密宗里有更多善巧的修住心的方法,是积极的住心方法。

积极住心和消极住心是不同的。消极的办法是什么也不想了,实际上在想;积极的办法是把思想积极地引导到一个目标上,别的都不想了。

“修行”就是修菩萨行,大乘佛教的修行就是修舍、戒、忍、精进、定、慧六度——这是菩萨行的总纲。

修行就是修六度,也叫”六波罗蜜”,万法归宗就是归到这六条。

六度又可以归结为智慧、方便二法门。

方便法门是指利众行为,它的基础和动力是大慈大悲心。

用通俗的话说:“舍”是无私的利众奉献心,包括奉献自己的生命和肉体。“戒”是戒除损人利己的行为。“忍”是忍辱负重,是宽容,是耐心,忍是最大的德性,如果人人有忍性,社会摩擦就少了。“精进”是指上进心,是坚定不移、顽强奋进的精神。“定”是调伏散乱之心,就像”聚光”和”调焦”一样,一般散心时看到的问题和在定中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所以,收心、定、禅都是集中精力、思想达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状态。这也是非常难练的。这也是修密的基础,没有这种基本功的修炼就是浪费时间。

“慧”是”透视”和”显微”,是明见真理。“显微”就是起显微镜的作用,明察秋毫;“透视”即不仅看到事物表层的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本质。智慧就应有这两种功能,这样才能看到什么是真理。真理不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而是在长期修定过程中才能获得的特殊的智慧境界。

人身上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 (佛经上说由于前世的因缘)长期形成的恶习熏染。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一般人难以做到,只有成佛时才有真正的”自知之明”。

修六度合起来也叫智德双修,或福慧双修。

“调伏”就是调伏身心,就是制服劣根性、粗野心,改变陈见恶习,培养良好的品德。佛法的总旨就是”调伏”,戒律也称”调伏法”。整个佛法在佛经中比作“良药”,众生是“病汉”,贪、嗔、痴是“病”,佛法就是治这些病的良药,佛就是“医生”,所以佛法也就是“调伏法”,也就是进行思想修养、智慧修养、道德修养。

佛告诉须菩提一段中“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在义净本作”若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与藏译本同。

“菩萨摩诃萨”义为”大菩萨”。佛经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直译比较多。直接译音,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两种语言翻译时很难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只能近似翻译。

“佛言,善哉善哉” ,夸奖须菩提理解得很好:

“如汝所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就是”你注意听着,我给你讲”。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就是好世尊,请你讲,我愿意听。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