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26
非空非有
还说什么”原来的本体是有”。
如果本体是指自性的话,佛法从来不承认这种”有”;
如果把”空”当作一种与有相对的”存在”而称做”有”的话,也彻底错了。因为”空也空”才是真谛义。
那么”空有一体,空不毁有,有不碍空”是什么意思呢?
“空”不妨碍俗谛的”有”,”有”是必须作为承认的前提的,只不过看成是假的、暂时的联系。有也不是本质上的有,是缘起的有,临时的有,各种组合条件的有,没有自性的有,所以说”有不碍空”。
“有”是事物的现象,”空”是事物的本质,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
从众缘和合的现象上看是”有”;从不依赖因缘,脱离周围事物关系的单一、独立和一成不变的自性上求却不可得,便是”空”。
“有”是体,”空”是性,互不影响,互不妨碍。认识到”有”而认识不到”空”是堕入常边;认识到”空”而认识不到”有”是堕入断边。有空统一,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色空互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才是正确的。
从真谛的意义上是”空”,是否定概念,即无;从俗谛意义上是”有”,是肯定概念,是有。若不分真谛俗谛,笼统地说任何事物都是非空非有,这就讲不通了。
“非空非有”是非常矛盾的,非空非有中间没有第三者存在,不是空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空,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
那么”非空非有”怎么解释呢?
这就要把真谛、俗谛分开来理解。
从真谛上说”非有”,从俗谛上说”非空”,两个谛义结合起来才能解释通。真谛俗谛分开来说,凡说”有”者皆指俗谛事相,凡说”无”者、”空”者皆指真谛理性。
从龙树到宗喀巴,都是这样严格按佛法的了义、究竟义解释有空义、般若义的。我可以举出无数的经典和正宗的理论根据。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25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