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36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8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816

2

10.四无碍智

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

四无碍中“法无碍”是指对万物性能的认识无碍。四无碍智是语自在的功德。真正的“四无碍”智慧,到第九地方能获得。别说一般凡俗众生,就连八地以下圣菩萨也难达到这个语无碍境界,所以有些人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想揣测佛法的奥义和佛陀的本义,评头品足,太自不量力了。

11.四如意

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

四如意属障净功德,也称“四净德”。

身如意是靠禅力获得生死自如能力,缘如意是变化各种事物,心如意指在一刹那间进入无数禅境,智如意具有不可思议的记忆和反应能力。

12.十自在

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世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

“自在”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意思。如,生命自在是能够掌握生死之义;意识自在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随时可以进入禅境之义;意想自在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意思。

13.十力

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因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心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道正邪与众生趋向的智力、知种种禅的净染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在何处的智力、知何时死且转生何界的智力、知漏尽之智力。

因佛的智见,没有任何障碍,不受任何干扰,所以称“智慧神力”。

14.四无畏

说觉智无所畏惧、说染净无所畏惧、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

因佛自具一切断悟功德,智慧无碍,对佛所开示之法,无人能提出异议,故称“无畏之德”。

15.三不自律

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

“不自律”有人曾译“不护”,因佛的身、言、意均远离习染过错,自然庄严纯洁,无需约束自律,故称“无自律”功德。

16.三念住

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也不相应地生喜怒。

这个“三念住”是佛对引渡对象的无量平等心态度。对敬信喜悦、对不敬不信者生恼怒是一般凡人的情态。佛去凡俗心,以四无心对待众生,故无喜怒情。

17.不遗忘性

这是佛不遗忘众生的疾苦,时时刻刻惦记众生、救应众生的特点。

18.永断习染功德

佛已永远破除二障的种因及极微习染,获得“常净”。

19.大慈悲心

即像母爱一样,无限热爱众生,怜悯众生,勇挑救度众生的重担。

20.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此六条为行为不共法。

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观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净慧——此六条为觉心不共法。

一切身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此三条为业不共法。

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现在一切事无碍、知未来一切事无碍——此三条为智慧不共法。

“不共法”是佛独具的特点,不但外道无此特点,就连小乘罗汉和菩萨也无此特点,故称“不共法”。

21.三圣智

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众生的六根、六境、六识、种姓等为“根基”。声闻、菩萨和佛对“根”法的明了智见称为“知根智”,旧译“一切智”;菩萨与佛对三乘道的明了智见称为“知道智”,旧译“道种智”;佛的明了一切法的智慧称“遍智慧”或“一切种智”。

有的佛学辞典中说“一切智(根智)为声闻、缘觉之智慧”,这是错误的。声闻、缘觉有一切智,但这并非其独有之智慧,佛菩萨也有此智慧。佛的一切种智不仅指遍智慧,也包括慈悲心和舍、戒、忍等利众善行(详见《般若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以上二十一组,共计一百四十六条,是佛的智慧法身的特点。有的经中还载有佛的不共功德三百条。佛法无边,佛的功德无量,非我辈能尽知,有智之士,可在上述的“滴水”中窥视“大海”。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