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活佛:佛教中的几个“人心”问题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3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5490

微信图片_20190323095553

       教教义理论的殊胜

       佛教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心”问题。这个心不是指人体的心脏,而是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佛家自称佛学为内学(内指内心)。

       佛家在人的意识的性质、分类、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精细程度是现代心理学所远不可企及的,因为思想意识是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作用,所以以研究物质为长项的实证科学在面对非物质的精神世界时便显得无能为力。     

微信图片_20190323095559

        显宗佛教认为生命的本体是无形的精神,转世和解脱成佛、聪明与愚昧、欢乐与苦恼、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品质的表现。对心性的本质、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认识及其改造转化的方法,构成了教义理论体系。因此把佛教称作心学、人学、生命学是最恰当不过的。

       但更深层的研究发现,显宗经典理论在心的本质、心身关系、无形的精神如何受染等等问题上没有合乎逻辑的答案。

       比如,显宗理论在心性本质问题上有“心性本空”、“心续不断”两种说法。“心”既然非物质,无形无色,其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呢?佛经中说“心因境生”,也就是说在对外境的反映中,才能表现出心的存在。那么原始心在无境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存在的呢?又如作为不空的缘起心刹那流变的续流,有哪些缘起在保持着它的续流呢?      

微信图片_20190323095606

        又,十二因缘中转世的主体是受染意识,转世投胎后在母体中产生名色(受想行识无形无色故称名,肉体称色),“意识”扮演着种子的角色,名色五蕴身从识中生出。这就有了矛盾:如果意识是色身的种子,那么意识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如果色身来自母体,那么前世的色身业因缘的异熟果怎会生自母体呢?这在因果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俱舍论》中说,无色界生命的色蕴处于潜在状态,否则,再转色界时,就缺乏色蕴的种子。这说明意识本身带有物质成份,因为同因同果,异因异果,在无形的意识中是生不出有形物质色体的。

       又,苦乐归根结底是思想意识的感受,那么它和肉体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么身体的疾病和饥饿、寒热怎会产生心理上的苦感呢?没有眼睛的人为何没有视觉功能?没有五官的人有五官之识吗?若俱生盲人有色感,那么眼识不通过物质的眼睛又怎能看见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密续中却有圆满的解答,见下回分解。    

01¶àʶ°®ÐÄÖÇ»Û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