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误会!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30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2581

微信图片_20181130141315

 多识仁波切最新文章——原文标题《谈“出世”和“入世”》 

        很多人说:“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宗教,是修来世的,不关心今生今世,因此,佛教思想是消极的”,以此来贬低佛教。

        这是一种很大的误会!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乘”是车船之类的运载工具。只够运载自己的是小车、小船,运载众生很多人的是大车、大船。

        小乘佛教的宗旨是:持戒修身,求自己解脱轮回,不伤害他人,也不关心他人。最终目标是做没有烦恼、超出六道轮回的阿罗汉。

        大乘佛教的宗旨是:无我为众,拯救众生。

        关于大乘佛教的总纲领,弥勒菩萨在他著的《般若现观庄严论》中定义大乘佛教的发心时说:“发心为利众,修做圆满佛”。目的是利众,成佛是手段。因为利众需要具备佛智、佛心——慈悲、佛的能量。

        并且说:“为利众生者,道智作世事”。

        佛的三智中的道种智的性质就是利众做世间事的。有这种发心立志者,称作大乘佛教;无此目标者,是小乘佛教。

        发菩提心——即建立利众思想,是为贯彻大乘道、大乘果位的一条生命线,是大乘佛徒所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其一;

        第二,佛的三身中,法身是佛的自悟身,即自悟的圆满境界;报身和化身是利他身。

        报身是说法度十地菩萨(初地到十地)的,无量化身是度化普通众生的。化身分有情类(有生命的)和无情类(无生命的,即物质)。就像水和空气一样,覆盖众生所需求的精神和物质领域。

        第三,佛是双资粮修积的结果。双资粮是指行善积德的福德资粮和进化自己身心的智慧资粮。

        修双资粮的方法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舍、戒、忍、勤、定、慧。前三度是修德积福的,后二度,即定、慧度是自净其身心的。勤是六度成就的共同条件。

        四摄是:行舍、爱语、利行、同事。行舍是舍所有,满足众生所需;爱语是善言相待众生;利行是承办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同事是同众生同甘苦、共患难。

        修行人处处不离开众生。积德行善的对象是众生,若无众生,失去了积德修福对象,无所谓积德行善。

        修佛立志发心是为利众;修道的过程中离不开众生;成佛后,佛的事业是行利众事业。众生未渡尽,佛的事业就未完成。

        第四,佛是众生修成的,佛的境界是破悟圆满、道德和智慧净化的极致。成佛的原则是“寂不处世,悲不处寂”。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破除烦恼障,转世的因缘——世心——烦恼已寂灭,已出世,再不处在充满苦烦的世俗中;佛有大慈大悲心,不愿意放弃众生于不顾,处于出世的寂灭状态中。就是说处世的无明虽已破除,但有大慈大悲心,不愿意放弃众生而离世,即出污泥而不染。

        第五,佛教无国籍,是面向全人类的宗教。但佛教徒是有国籍的。爱国爱民、利国利民、遵纪守法、积德修行,是佛教徒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六,佛教是主张“四和原则”的,即:坚持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人和蔼。

        大乘佛教一切主张是为人类社会的进化文明服务的。对个体生命来说,是对今世、来世、万万世着想的。对国家、社会、个人来说,这些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

        当年毛主席曾对喜饶嘉措大师说:“你们佛教和我们的共产主义,目标是相同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有所不同。你们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达到世界大同的目标,我们则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法,达到目的”。(见《喜饶嘉措文集》)

        大乘佛教是以出世的智慧,达到入世的目标的,绝不是消极出世的。

01¶àʶ°®ÐÄÖÇ»Û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