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修行方法精要(中)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09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8153

微信图片_20181004105322

多识仁波切

        第三个问题就是成佛的方法。我写的《修行五要》,就是成佛的方法。

        藏传佛教菩提树,枝繁叶茂花色多。

        这是说我们各教派的法很多,修行的方法有多种,花色很多,像一个菩提树上长出来的枝叶。

        旧密瓜丹萨迦巴,香巴玛巴噶居系,

        旧密就是宁玛派,是七世纪到十世纪朗达玛灭佛之前流传的法脉。十一世纪开始,罗杂瓦·仁钦桑波开始新译。宁玛和新译派仅仅是在密宗方面有区别,显宗部分,如五大论,都没有新旧的区别。在显宗方面,阿底峡的《道灯论》开显宗修法的先河,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宁玛巴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噶举巴的《解脱庄严宝》,都是一样的。五明佛学院也学宗喀巴的菩提道次,这说明,显宗上没有新旧的区别,主要是密法上。先期传的密法叫宁玛,后期传的密法叫“萨尔玛”,“萨尔玛”包括萨迦、噶举、格鲁、觉囊、息觉……全部都是“萨尔玛”。

        朗达玛灭法后,(佛教)有些乱,真正的僧人杀的杀掉了,还俗的还俗了,大昭寺成了屠宰场,佛法空前地(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在民间尚有佛法流传,但是僧不僧,俗不俗,戒律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没有正规的学修以后,佛法变得很混乱复杂。阿里王绛曲沃请孟加拉国的大师阿底峡来藏地整顿教派、整顿戒律,由此建立了瓜丹巴(噶当派),桑普寺是瓜丹巴的寺院。阿底峡的《道灯论》、修心法等对三百年后的宗喀巴影响深刻,宗喀巴继承了阿底峡菩提道次的学修传承、五论的传承,很了不起。

        萨迦巴由萨迦五祖创建。萨迦是个地名,是白土的意思。现在有人称其为“花教”,是翻译错误,不是“花教”。萨迦寺的后面有一座黑土山,其中有一片露出表面的白土。萨迦派因此而得名。

萨迦派以喜金刚(生圆次第,尤其是圆满次第)和道果教授为主要教法。

        香巴噶举,我们念的六臂怙主玛哈噶啦(的传承)主要就来自香巴噶举。香巴噶举后来融入到了格鲁传承。

        玛尔巴是个在家居士,到尼泊尔、印度学法,回来后创建了玛尔巴噶举。玛尔巴把传承给了米拉日巴,后者传承给了达波拉吉,达波拉吉有四大弟子:噶玛巴、帕竹巴、擦热巴、跋绒巴,分出四大八小派。

        现在的大宝法王就是玛尔巴噶举,属于四大派中的噶玛巴,其第一代是杜松虔巴,第二代是嘎玛拔希,是元朝蒙哥的国师,忽必烈的国师是萨迦巴(八思巴)。忽必烈得势以后,压迫噶玛巴,噶玛拔希显示了三大神通,折服了忽必烈:第一次,忽必烈把噶玛巴关在了海边的一座石头房子里,房子是用石条和生铁建起来的,但是吉祥天母给他送饭,因此没有被饿死。第二次,忽必烈用柴龙架起来烧(他),没有烧死。第三次,在他脖子上拴了块大石头,扔到了海里头,结果他在海里头漂了起来,没有淹死。最后忽必烈不得不放了他。这是二世噶玛巴显示的三大神通。

        帕茂竹巴(帕竹噶举)之下的竹巴噶举,主要是在家的。当时有个流行的说法:“藏民中有一半是竹巴噶举,竹巴的一半是乞丐,乞丐中的一半是成就士。”可见该派影响很大。

        噶举派主要的密法是喇嘛玛尔巴传下来的密集、胜乐、那若六法、大手印等。

        觉囊息觉格鲁巴,法典相同见各异。

        然后是觉囊巴,主要代表人物有更钦笃鲁瓦,他是学时轮的,还有后来很有名的法师多罗那他,他们主要持他空见,他们在学习时轮法的过程中产生了他空见。

        最后出现的教派是格鲁巴,其显宗主要是在辩经院学习五大论,密宗主修五大本尊:密集、胜乐、大威德、大轮和时轮。但是宗喀巴主要是修三大本尊:密集、胜乐、大威德,所以上密院和下密院也主要是修学这三大本尊。

        藏传佛教各派的显宗方面,都是弥勒五论、无著、龙树、那烂陀十七个著名的法师所传,法典都是一样的,但每一个论的解释都不同,有自续派中观、应承中观、大中观(即前期的中观,宗喀巴开创的中观叫做新中观)等,其中自续派有倾向于经派的自续派和倾向于唯识的自续派。所以说“法典相同见各异”,他们各个的见解不同。

        见解不同、本尊不同、传承不同,所以形成了各个教派。这与汉地的八宗是类似的情况,如研究《华严经》的华严宗,研究《法华经》的天台宗,研究龙树中观理论的三论宗,研究《俱舍》的俱舍宗,研究律部的律宗,唐朝时候印度三大士所传的密法形成了真言宗(三大士所传的是下部密: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上部密只有藏传佛教有,其它教派都没有),念佛号的叫净土宗。现在汉传佛教是一色的净土宗。净土宗很方便,大家只要会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行了。还有禅宗。从禅宗的法典来看,它跟藏地的大圆满、大手印的很多说法都是相通,甚至是一样的。但禅宗现在已经有名无实了,汉地佛教现在主要是净土宗。净土有几种,至少有两种:弥勒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格鲁派主修的是弥勒净土,汉地主要修的是阿弥陀佛净土。

        以上讲的不是今天要讲的主题,以上内容展开讲也讲不完,今天主要讲的是“修行五法”,或“五支”。

        总览各派修行法,共修重点有五支:

        总览各派,有一个相同点,这就是成佛的方法,各种派别都重视这个相同点。

        一修上师瑜伽行,殊胜皈依在其中;

        上师瑜伽很重要,四部密法的中心是上师瑜伽。大圆满、大手印、断法等等,深道就是上师瑜伽。各教派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上师瑜伽,无论哪派都很重视。

        皈依法有很多种,显宗、密宗都有不同的皈依法。显宗三士道的皈依法有不同的动机、目的:脱离三恶道、转世人身是下士道的皈依法;中士道的皈依法是脱离轮回,修出离心;上士道的皈依法就是为众生而成佛,这是菩提心的定义。

        藏传佛教主要修密宗的皈依法,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其中上师很重要。这是密法的皈依法。四部本尊、佛、菩萨、罗汉、勇士、空行和护法,这些都是皈依对象,尤其是皈依法里头,把上师看作三宝的总和,就是“殊胜皈依在其中”——上师传法等于佛,因为传法者是佛,而上师的悟性和知识是法,上师的戒体是僧。

        汉传佛教不重视上师法,甚至还有些不同的说法,比如兰州五泉山某寺曾经供了十世班禅的相片,寺中有的僧人要把它扔掉,说:“这是人的像,怎么能放在佛的位置呢?”他认为十世班禅是人,不知道他们心中的佛是什么样子的。开示佛法的就是佛——没有成佛的菩萨、小乘的罗汉,以及密宗中的本尊,都是佛,四谛中道谛和灭谛是法,护法是僧,一般的空行母都属于僧类。

        拉卜楞寺的阿喀洛桑,洛桑格西,问了我一个问题:“汉传佛教怎么把‘僧’理解为穿僧衣的人呢?”

        僧是“僧伽”,就是修法者团体的意思,而修法者有两种:在家的男女居士,和出家的男女比丘。佛的四大弟子都是僧。我们皈依境里头,勇士、空行、护法都看作是僧,不但他们不穿僧衣,本尊也不穿僧衣,是转轮王的形象。

        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佛陀讲法的时候,有一个穿戴豪华,似乎是官员、大臣模样的人坐在了佛的旁边,僧人们见了很有意见:“怎么一个俗人能坐在佛的旁边呢?”后来佛就解释说:“这是文殊菩萨,你们认识吗?”文殊菩萨不穿袈裟。

        三宝皈依法里头的僧必须是见道以上的僧人,男男女女都算,见道以下的僧人不算三宝里头的僧。自己的上师即使是普通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只要他对你传了一句法,也应该尊为上师。

        萨迦班智达的叔叔扎巴坚赞是个高僧。萨迦班智达小的时候,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在地上写梵文的兰札字,被他的叔叔看见了,叔叔就对他的母亲说:“把这个小孩给我,我来教育他。”

        萨迦班智达跟他的叔叔学了很多法,也修了很多年,但就是不见成就。于是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和叔叔:“我学了这么多的法,修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叔叔说:“你只是把我看作你的叔叔,没有看作佛,所以没成就。你的眼中我只是个人,那就没有加持力。”从此以后,萨迦班智达伺候叔叔,为叔叔端屎端尿,消除了他的恶业,开始有了成就。

        所以不管上师是好是坏,自己对待上师要尊敬,上师法主要是要把上师看作与本尊为一体的法门。所以说“加持之源是上师,成就之源是守戒”,自己守持戒律也很重要。

        二修慈悲发大心,视众如母行利众;

        第二个是发悲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大心)。菩提心即是视众如母的利众心,把众生看作自己不管哪一世的母亲,只是我们转世后认不得了,但是在很多相互不认识的人当中,说不定就有我们哪一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从转世角度来说,我们自无始以来转世很多次,在众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做过我们的父母——现在的狗啊、鱼啊、鸡啊等等,可能在哪一世就是我们的父母。从转世的概率上来说,众生就是父母。

        从现世来说,众生对我们是有恩情的:我们从生下来以后就依靠众生,一辈子都依靠众生才能生活:接生的是自己的恩人,穿的、吃的、住的、交通工具……都是众生的血汗劳动成果,我们拿来享受,所以他们都是恩人。基督教有一个好习惯,吃饭的时候要感恩上帝赐给了食物。这是个很好的习惯,我们吃的、穿的都不是自己生产的,是农民、工人、大众生产的,我们只是享受。

        一个人(光依靠自己)是活不了的。印度有一个狼孩儿,很小的时候被扔到了山上,然后有一头母狼收养了这个孩子,最后孩子吃生肉,不会人语,不会说话,身上也长出了毛。一个人的时候,他能学会说话吗?会走路吗?会识字吗?

        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众生。知恩不报非君子,知恩不报非人也,就不是人,现在很多的人自私自利。所以佛教要讲无我、无私,懂得感恩,为众生而行报恩行,报恩行就是行菩萨道。

菩提心就是为众生成佛,为了更好地为众生服务而自己成佛。成佛不是目的,是手段。

        佛经中说:“掌握了一法等于掌握了所有的法。”那一法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心啊!《入中观》里头说: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就像树种、粮食的种子一样,中间浇水、滋润禾苗生长的是慈悲心,最后享用的也是慈悲心。这里把慈悲心比作了三个例子:粮食种子、水和果实。所以慈悲心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法王讲,任何时候做一件事或者享受的时候都要想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也要想到众生,这是最好的佛法。我们活着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头上象着了火一样地疼。她当时想:如果众生得了这样痛苦的病,那怎么办?我哪怕死,希望众生的所有痛苦都汇集到我的头上来,由我来承受。她这样想了以后,病很快就好了。

        这是菩提心的好处。        

01多识爱心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