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中为何会“见而不明了”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25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2483

图片2大

       境物显现在视觉之中而不能识别,

       为七种心识中的显而不明识。

       显而不明了,其原因不外乎或神经不正常,

       或感觉有毛病,或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在正常状态下,不会产生这种不明了情况。

       有人讲佛经时,将“视而不见”

       “见而不明了”的不正识,

       解释为佛陀的“无分别心”,

       那是对佛陀智慧的极大歪曲和贬低,

       也是天大的笑话。


       如果连眼前坐的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

       或者神经不正常,或者是感官有毛病,

       或者根本心不在焉。


       对这种人说法,恐怕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假若说法的法师,分不清男女老少,

       意识活动若是停止了的话,

       肯定也讲不了经,因为讲经是说话,

       说话离不开分别思维,没有分别思维,

       不说话也能讲经的话,

       那应该说是极大的“奇迹”了!

图片3大

       但是我们要知道,

       思想和语言的本质就是分别意识,

       离开分别意识就没有思想和语言。


       这也是因明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分别”之义从语言方面讲更容易理解,

       这里先就以语言为例说说分别。


       “分别”就是分辨、鉴别、分离、排斥等义。

       当我们说“人”时,把“人”这种生物

       从其他一切事物中分离了出来,

       “人”这个概念具有排斥他物,

       只指“人”的排他性。


       说“人”时,

       听的人能分辨出说的不是山,

       不是石头,不是兽类,不是面包,

       不是非人的任何东西。


       说“手”时,

       就排除了人身上的其他部位,

       把手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别了开来,

       分割了下来,除了“手”,

       不指任何东西。

       甚至这个“手”若抛开语言环境,

       是人的手,还是塑像的手?也无从得知。

图片4da

       去动物园游览,

       我们从外表形象可以分辨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

       孔雀不像天鹅,飞禽不同于走兽,

       金丝猴不像大猩猩等等。

       虽然不知其名,但可以分辨出各自不同,

       这事物各自的不同特征是

       事物本具的排他自性,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

       靠的就是分别辨认各种事物的排他自性和同类共性。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种东西时,

       只见其物,不知其名。

       但我们辨别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

       孔雀不同于天鹅,

       这种分辨作用就是感觉加心识的分别作用。

       经过解说员的介绍,

       便认识到一个个动物的名称:这是大象,

       这是长颈鹿,这是孔雀,这是天鹅……。

       等于给每种动物贴上了名称的标签,

       一个个从名称上分别开来,这便是语言分别。


       先看到一个个不知名的动物,

       在思想上形成一个个动物的形象的印象,

       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名称的语词概念。

       只有单纯意象,经过别人介绍,

       先前形成的意象和相应的一个个名称对号,

       意象和名称产生重合现象,

       从此以后,意象和语词概念混然成为一体,难分难辨。

       意象是内容,语词是符号形式,

       合为一体,便成了分别概念。

图片5da

       概念是思想内容,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符号——数码。

       以思想概念为单位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观念

       感情和意志向别人传达时,

       离不开语言,要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

       不借助语言也没有别的办法。

       人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时,

       不但离不开语言,就是自己考虑问题时,

       也离不开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无声的“内心语言”

       ——即无声的自言自语。


       人们的无形的思想意境,

       借助语言的彩笔才能勾画成形,

       而且每个人借以思考问题的

       内部语种和语法结构,

       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

       语种和词汇语法结构。

       使用哪一种语文进行写作和表达思想,

       内心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也必须符合那一种语种的词汇语法结构,


       因此,语言文字的翻译,

       并不是单纯寻找对应的词汇,进行机械的拼凑。

       翻译首先要转换内心语言的语法结构

       即思维结构,这是翻译的关键所在。

       根据转换过的思维语法结构,

       翻译成有声语言,或文字符号,

       那是第二步的工作。


       语言分别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词的抽象性。

       语言词汇名称本身的特点就是它的

       概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

       比如,人、树、牛、马这些词汇,

       自从给一个单一特殊对象命名时起,

       就超越了被命名的单一特殊对象,

       变成了该种类的通称。

       如“人”指人类,“树”指树类,

       牛指牛类,马指马类,

       而不单指某一个人和某一棵树。

01多识爱心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