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乘是非分辩论(7)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9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2601

图片5大

多识仁波切

           第二节 辨析(之六)

      (六)所谓“即身成佛非密法独有”之辩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当人是否能即身成佛,关键不在所修之法,而在其根基,若根基已备,随修大乘,都可即身成佛;若根基不备,即使修最上密法也未必能即身成佛”。

      “世人听说密宗‘高唱’即身成佛,便持见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云云。

      所谓“根基已备,都可以即身成佛”和无上密“即身成佛”,“数生成佛”含义完全不同。

      所谓“根基已备,即身成佛”的“即身”是指最后完成成佛目标的那一生。而不是从初入道培育根基起,到根基具备的全过程完成于一生。

      故说:“只要根基具备,即身就能成佛”。这不是经不起分析的模棱两可之说吗?

      哪个成佛不具备根基呢?大乘佛教修到成佛前最后一生,在这最后的一生中完成破障断惑,培育根器的最后过程,进入佛地。只从这“最后一生”而言,是“即身成佛”,如释迦牟尼。

      但成佛前需要具备的根基,并非成佛的这一世完成的,而是从无量劫、无数世前开始修造培育逐步形成的。所以这类“即身成佛”,只是指完成成佛目标的“这一世”,并不包括培育根基的“全过程”。从“全过程”而言,就不是一生一世的成佛。

      禅宗《坛经》中谓:“顿是渐之顿,渐是顿之渐”。在顿悟之前,需要经过漫长的修积福慧资粮、培育根基的渐进量变阶段。达到顿悟阶段时,根基万事具备,只差刹那的质变——顿悟了。从“顿悟”的这一生计,这也是“即身解脱”。因为开悟并不等于成佛。

      禅宗老前辈懂得开悟不等于成佛的道理,故言:“顿悟渐修”。佛道称“无修道”,既然“顿悟”是成佛,还修什么呢?但称“顿是渐之顿”,在顿悟之前承认有培根的渐修过程,这过程有多长虽然没有说,但根据《般若》、《华严》等大乘经义,需要经过三个到无数个阿僧祗劫年并非一生一世所能完成者。

      因此,根据显宗教理,成佛遥远无期,因而佛陀又开辟了一个先转世净土,再进入成佛之道的净土门。

      “只要根基具备,谁都能成佛,修什么法都能成佛”的说法,不计“培根过程”,只说“成就佛果的一生一世”,这和无上密即身成佛并不是一会事。

      无上密的“即身成佛”是指从入资粮道,培育根器经过五道十地,最终断尽悟圆,成就佛果,只需末法时期一生之义。

      也就是说,修密法成就的人,不需要具备前世修成的特殊根基,而是从今世从头开始,即使是五毒具全的大恶大欲人,如能依法修行,就能即身解脱,最迟在十六世前成佛。

      无上密(下三密无即身成佛之道)由于具有缩短无数世修双资粮过程的殊胜方便法门,故称无上密为“比佛还难逢的无上妙道”。

      密法缩短修资粮时间的关键是:修佛身观、修果位修四遍净、修止观的特殊方法。

      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的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的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

      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

      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

      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却贬低说“密宗唱即身成佛的‘高调’,是极不应该的”,又说:“持见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这话更是站不住脚的。

     “成佛”是佛教的最高修证目标,是最大的事情,生成佛之“心”,是“大心”,怎么能说是“见小”?

      无数泡在苦海的众生,若有一丝希望,巴不得马上出离苦海,哪有漫游、等待的心情?因此,想速速成佛,一生成佛,葚至几年几个月内成佛是合乎人之常情的,怎能斥之为“欲速好奇幸得之心”呢?密法要的就是这种疾速成佛的迫切愿望,以及以此为动力的猛烈菩提心。一个真正有大悲心的人,能麻木不仁地、慢腾腾地看着如母众生在苦海中任其漂流吗?救落水的孩子,要立刻下手好呢?还是等一等,看一看,待到一切条件成熟了再下手好呢?难道急切救落水孩子的心,如是“欲速”,“好奇”,“错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十见”,“小心”吗?我倒要问一声,这种对欲速成佛者热讽冷嘲,当头敲一棒者算是什么心呢?      

01多识爱心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