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宗哲学之大乘应成派中观二谛观(中)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7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3377

大图3

多识仁波切

       应成派二谛的定义:

       以观察名相的智见所得而对其名相观察对象构成有效的名相观察者为世俗谛。

       以终极理性观察智见所得对其终极理性的观察对象构成有效的终极理性的观察者为胜义谛。

       这种哲学定义,听起来字句重复、枯燥,但正说明它非常严密,所以有很多限制词。

       “观察名相的智见”就是世俗的智见,指世俗习惯性的真假、有无等分别智见。用世俗智见来分辨,有没有房屋、山、水等,观察所得的结果就是世俗谛。这是一种不加任何哲学观点的、朴素的观察所得,是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高深理论哲学的人对周围事物、法、存在所持的共同观点。

       “终极理性观察智见”,指圣地的智见,不是从事物的现象上来观察,而是从事物的本质、性(自性)上来观察。胜义谛是见道以上的圣地观察智境,未见道者没有办法直观地来认识,只能用推理、思辩的手段来理解。

       两种智见的观察对象不同,一是观察实相;另一是观察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实性和理性。二谛的分辨就在这里。世间智范围内,科学和世俗承认的东西,应承中观丝毫无损,与它无争;在胜义谛上、它的自性上丝毫不留,一点尾巴也不留,彻底的是空。这就是“相有性空”。不承认相有——事物现象的存在就会堕入顽空;性空是自性空。什么叫自性呢?就是它的独立的自性,和缘起相对。“缘起”就是条件,就是各种因素的和合。如果有自性,就不靠缘起,而一切事物都是在具体条件中产生、存在、以至于消亡,大至宇宙、小至微尘都是如此。

       佛教讲因果、缘起,但各部所讲的缘起内涵不同,应成派以下的缘起论都是不究竟的、有限的缘起。有人解释中观的时候说“缘起是佛家共同的原则”,这话不对。

       缘起共有三种:

       1、有为法的因缘。比如说种庄稼,种子是因,土地、水、肥料、温度是缘,因缘相合才能发芽生长。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它的因、缘,因是种子、主要条件、内因;缘是外在条件、外因。

       2、名实因缘。比如把一个木头做的东西叫桌子的时候,这个桌子就存在了;如果没有名称的时候,桌子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小孩子起初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是看不到桌子的形象——“实”,而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名”;大人教他说“这叫桌子”,从此,他的思想上就有了“桌子”的概念、观念,建立起了桌子的名、实因缘。

       3、相对缘起。应成派的缘起观最主要的是指相对缘起。有英译汉的资料将藏传佛教《中观论》叫做“相对论”,我觉得这个名称非常恰当,我正写一部书《理性与正见》,就准备采用相对论这个名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好坏、有无、大小、是非、长短、东西等,都离不开相对的一面,都是相对缘起。

       五世达赖时,宗喀巴学派里有个很著名的西藏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存在就是缘起。”马上有人辩驳:“虚空也是一种存在,虚空怎么是缘起呢?”对辩答:“虚空与有是相对的存在。”现在研究虚空也不是绝对的虚空,虚空里还有许多存在,都是相对的存在,存在就是缘起。

       既然各种事物都是在条件中产生、存在,也是在条件中消亡,这就说明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就不需要缘起;既然是缘起,证明就没有自性,中观论中的推理法就是这样的。因为是缘起,所以才是性空;因为是性空,但是它的现象还存在,所以它是缘起,应成派就是这样认识空和有的对立的。      

01多识爱心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