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心气合一的金刚体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6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3705

大图4

多识仁波切

      佛教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心”问题(这个心不是指人体的心脏,而是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佛家自称佛学为内学(内指内心)。

      佛家在人的意识的性质分类、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和精细程度是现代心理学所远不可企及的,因为思想意识是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作用,所以以研究物质为长项的实证科学在面对非物质的精神世界时便显得一筹莫展。

      显宗佛教认为生命的本体是无形的精神,转世和解脱成佛、聪明与愚昧、欢乐与苦恼、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品质的表现。对心性的本质、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认识及其改造转化的方法,构成了教义理论体系。因此把佛教称作心学、人学、生命学是最恰当不过的。

      但更深层的研究就会发现,显宗经典理论在心的本质、心身关系、无形的精神如何受染等等问题上没有合乎逻辑的答案。

      比如,显宗理论在心性本质问题上有“心性本空”、“心续不断”两种说法。“心”既然非物质,无形无色,其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呢?佛经中说“心因境生”,也就是说在对外境的反映中,才能表现出心的存在。那么原始心在无境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存在的呢?又如作为不空的缘起心刹那流变的续流,有哪些缘起在保持着它的续流呢?

       又,十二因缘中转世的主体是受染意识,转世投胎后在母体中产生名色(受想行识无形无色故称名、肉体称色),“意识”扮演着种子的角色,名色五蕴身从识中生出。这就有了矛盾,如果意识是色身的种子,那么意识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如果色身来自母体,那么前世的色身业因缘的异熟果怎会生自母体呢?这在因果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俱舍论》中说,无色界生命的色蕴处于潜在状态,否则,再转色界时,就缺乏色蕴的种子。这说明意识本身带有物质成份,因为同因同果,异因异果,在无形的意识中是生不出有形物质色体的。

      又,苦乐归根结底是思想意识的感受,那么它和肉体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么身体的疾病和饥饿、寒热怎会产生心理上的苦感呢?没有眼睛的人为何没有视觉功能?没有五官的人有五官之识吗?若俱生盲人有色感,那么眼识不通过物质的眼睛又怎能看见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密续中却有圆满的解答。

      意识不是单独存在的。

      无论显露的宏观意识和作为意识能量种子的潜在微观意识,都和物质色体是不能分离的。宏观的意识和宏观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和宏观意识的消失,即生命周期的结束。紧接着以微细气体为载体的细微意识从休眠状态中苏醒,接替肉体和宏观意识的职能开始运转,这就是中阴身或者转世意识。

      微细的气体和微细的意识是永不分离的金刚体。气是色(物质),识是非色;在金刚体中气是体,识是能,它们的关系不是气识两种东西的结合,而是一体的两种性质。续经中说“既是气,也是神,动为气,静为心”,气和心是合一的东西。不但是在人体上,而且在转世的意识中也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金刚体。这样一来,无形精神有了存在的形体——气,转世和生住灭的生命过程中,意识和气的作用形式发挥着能量的作用。气和识为一体的原身转化为宏观肉体和意识便是转生。当宏观肉体和经脉老化受损、精气血枯竭时,心气衰竭导致灵肉分离的死亡,这时原身开始运作。

      以细微的原身为主体的三身、三识的金刚体理论,填补了显宗理论在这一领域空白。

      三身是:宏体--肉体;微体--精气、血、脉;极微体--气体原身。

      三识是:宏观的显露识--活人的意识;微识--进入死亡过程中的八十种情识阶段;极微识--死亡以后出现在死亡光明阶段。

      密法认为人的肉体活动靠气(呼吸)血(脉搏、体温)运动,气血运动靠主体意识的作用,意识一旦消失,气血的运动就停止,然后肉体就僵死。但是反过来说,肉体和精气血脉的盛衰、五官敏钝等对意识的性能、作用、活动等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净化开悟的修心过程中,只注意意识,不注意身体的作用是不够的。因此就有了炼气入脉、炼气化精、大乐止心、中脉开悟等一系列修止观的净化意识、开发智慧的理论和神奇的方法。

      ——摘自多识仁波切《活佛说佛》                

01多识爱心智慧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