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中的“三宝”,看完你就懂了!
多识仁波切
一、“三宝”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是佛陀的圣教。
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众生三个因素组成的。
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觉,众生是未开悟或半开悟的施教对象,法是施教的内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学说和觉智、善行、品德。
佛和众生是相对的存在。
佛从众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众生,成佛要靠众生,因为佛体和佛的功德都是利众行善的结果。
众生是行善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利众的善行就无法实施,利众行善功德就无法圆满。
因此佛离不开众生,众生的聪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开发、生存条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有佛的爱心和智慧的参与。
佛在世的利众形式,是以众生自觉为基础的正义良心的存在和幸福快乐向上事业的不断创造、完善及得以维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觉者的爱心和智慧。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主子”和“奴仆”的关系,而是“已觉”和“未觉”的关系。
佛存在的前提是众生,当一切众生脱苦得乐、大彻大悟之时,既无众生,佛与众生的对立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及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智慧。
众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众生,化度众生。
僧是进入解脱圣道的道人或圣者,是证得“见道”以上的修行众。
佛和僧伽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师徒关系。
如释迦牟尼和众菩萨、声闻弟子之间的关系。
(二)众生与佛的关系。
如一个人在未成道之前在学道是僧,成佛进入无学道便是佛。在未成道之前,圣人和凡人一律属于“众生”范畴。无论声闻、缘觉、菩萨,凡开悟,生出超世智慧者都是圣人。开悟是“见道”的境界,未证见道者一律称凡人、迷众。
(三)同一关系。
佛陀既是僧,也是佛,从“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从佛的有生命、有意识的佛体而言是“僧”。
如释迦牟尼的破悟境界是“佛”,释迦牟尼的五蕴之体和意识是“僧”。因此,释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
“僧伽”一词的含义是“向善众”或“向善团体”,是个集体名称。沙弥、比丘四人以上,方称“僧众”。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因此说佛是“三宝”集于一身的觉者。
众生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的获得要依靠“三宝”。一个人开始入道和中间道行的增长、最终道行的圆满都有赖于“三宝”之力。同时,众生入佛门,皈依佛法的最高目标是自己为了成就“三宝”,即自己成圣僧、成佛,获得法身无上功德。因此,“三宝”是因缘,“三宝”也是结果。
概括起来说,佛教由佛、法、僧三要素组成,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三位一体的具体表现。
二、规定为“三救星”的原因
弥勒在《庄严经论》中云:
因施受与教,
三乘三作用,
信仰有三种,
规定三救星。
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因施教之佛和所教之法、受教之僧三者的特点和三乘信众的信仰依靠的重点不同,佛、法、僧各自的作用不同,在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现将佛法僧被规定为“三救星”的三条原因分述如下:
(一)佛是施教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二)声闻以僧为师,声闻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僧,因此,僧是声闻众的主要救星。
缘觉以观修十二因缘证独觉罗汉果,因此,法是缘觉众的主要救星。
菩萨靠佛的教诲发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顶,最终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萨众的主要救星。
(三)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脱道路;法的作用是产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圆满;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带路人”。
根据以上三个原因,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三、称做“三宝”的原因
弥勒在《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这就是将佛、法、僧称为稀世珍宝之缘由。主要理由有六条:
(一)“稀有”。
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
寂天说:佛和佛法的出现,就像“漫漫长夜中偶然一现的闪电,逢到的机会很少”。
佛和佛法的出现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若没有这种特殊因缘的结合,很难出现佛法之阳光普照的光明贤劫。所以说佛、法、僧是千劫难逢的稀世珍宝。
(二)“无垢”。
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三)“具胜能”。
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
(四)“世间最美”。
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
(五)“最高尚”。
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六)“始终如一”。
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最亲的骨肉亲属也有生离死别,最亲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时候,权势有时会变成“毒酒”,钱财往往招来灾祸,爱变成恨,亲友变成仇人者屡见不鲜。
世上还有什么永远不变,始终靠得住呢?
惟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四、因三宝与果三宝的区别
要想深刻了解“皈依”的含义,首先就要了解“因三宝”和“果三宝”的不同含义。
“因三宝”指的是身外的三宝。
身外三宝中的“佛宝”指的是已成佛的释迦牟尼等十方三世一切佛、本尊;
“法宝”指的是诸佛所传之法和诸佛的功德、慈悲和智慧;
“僧宝”指的是三乘见道以上的圣人、菩萨、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密部的勇士、空行、出世护法类均属于“僧宝”。
皈依对象三宝中的“僧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得道圣僧。
见道以下的凡僧,自己尚未进入不退转出世道,真智未生,意识最表层的见惑尚未破,无力拯救度脱别人,故非“僧宝”。
“因三宝”也可以称做“外三宝”。众生迷途知返,觉妄悟真,首先要靠外三宝的作用。
如埋在地下的植物种子,虽有生机,但如果没有适度的空气、阳光和水分,就永远无法生长。
众生虽然有成佛的内因——光明心、佛种,如果没有佛法住世的外部环境,不闻佛法,不入正道,绝无开悟见真的希望。
因此《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明确指出,众生的佛心种子,从睡眠状态下觉醒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受到大乘佛法的教诲,所以入佛道,必须诚心皈依三宝。
“果三宝”也可以称做“自身三宝”。皈依大乘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即实现自身三宝。实现自身三宝之日,也就是自己全面彻底解脱之时。
自身三宝获得的最低界限是见道以上。
在见道以上,获得见道无分别智,破除见惑,就算自己获得道谛。获得道谛,就是自身获得了法宝;同时,也就获得了一般圣僧的资格,在八地获得不退转高位圣僧的资格。
十地之末期,以金刚禅破除二障最细分习染而成佛时,才获得圆满三宝,佛、法、僧三宝融为一体。
作为人格意识的佛,属于僧宝的范畴;
常乐我净的自性身为佛宝;
无上智慧法身为法宝。
为获得自身三宝的愿心和一切善行为,是对果三宝的皈依。
懂得这些道理,才能理解整个道的修行都包括在皈依法中的道理。
五、真谛和俗谛三宝之分
“真谛”是真实和标准之义;
“俗谛”是假名、现象、非真实之义。
真谛三宝是真实的、标准的三宝;
俗谛三宝是非真实的假名三宝,或者说准三宝。
佛的四身中自性身和智慧法身是真谛佛,色体报身和应化身为俗谛佛。
法也有两种:
一种是说教性的、理论知识性的佛法,如三藏法典、经论宣教活动。
一种是指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等殊胜功德和破悟境界。
前一种是实施佛法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名义上的法宝,称俗谛法宝;作为佛菩萨的思想品质,智慧功德性的法性,才是真谛法宝。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和见道以上的圣僧两种:
入道的凡僧是俗谛僧伽;
圣僧才是真谛僧伽。
未入道的凡僧也可被看做准俗谛僧,比正俗谛僧更低一等。
佛陀在《报恩经》中说:“皈依的对象是真谛僧伽,不是俗谛僧伽。”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不懂佛法,有的竟然自吹已“成佛”。别说成佛、成开悟的圣僧,就连一个入道凡僧的标准,现在的出家人中十有八九都达不到。
若能达到入道凡僧的标准,在当今僧人中可算是稀有的高境界,应该受到信众的敬仰。
“救星”也分真谛的和俗谛的两种:
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是真谛救星;
道行未圆满者为俗谛救星。
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和佛是同一概念。
《宝性论》中说:“因要抛弃,因有假,因有所恐惧,所以,二种法与圣众,非终极救星。”
“二种法”指的是说教性的经典理论知识和菩萨、声闻、缘觉具有的道谛见真智慧和灭谛破障境界。
经典理论知识像渡江河的船筏,是工具性的法,渡过江河后,船筏就没有用处,需要抛弃。经典教义、理论知识性的文字词语之类,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后,就失去作用而要被抛弃。
学道的菩萨、声闻、缘觉、罗汉等圣众的见真智慧道谛和破障境界灭谛,并未达到究竟圆满,他们自认为圆满是一种假相。所以,这类道灭二谛法有假,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在内的见道以上圣众,虽破除烦恼障,但尚有可怕的知识障未除,或未除尽,所以,有所恐惧,未彻底自在,他们都不是终极救星。
因此,《宝性论》中说:“从终极救脱的意义上讲,救星除了圆觉佛陀,没有别的。”
六、小乘派关于三宝的概念
大、小、显、密乘的“三宝”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三宝”认识的深浅和概念的划分却有很大的差别。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必须搞清楚。
丁福保等人所编的汉文《佛学大辞典》中,关于“三宝”的注解作:
“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的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
其中关于佛宝的注解,虽然简略,但还能说得过去。
至于法宝和僧宝的解释过于粗疏,会使人产生很大的误解。
佛陀“所说教法”,只说到了佛法的一半,另一半却只字未提。
《俱舍论》中明确指出:
佛法有两种,一是教言,二是悟性。
“教法”是语言文字性的东西,是宣教佛法的手段,只能算是准佛法、俗谛佛法。“悟性”所代表的佛、菩萨的思想行为、神通智慧、道德品质才是真佛法。“真法无相”所指的就是这种法。
“教法”可以算作“法”,但绝不能算“法宝”。
如前所述,对于僧宝的解释,为“随其教法而修业者”,混淆了“僧”与“僧宝”的概念,这条注释只适合于“僧”的概念,不适合于“僧宝”的概念。
僧宝无论大乘、小乘都指“圣僧”,即见道以上僧众,绝不包括凡僧。
小乘毗婆沙论派,对佛的色体只承认肉身和化身,不知有报身,认为佛的肉身属于苦体,如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和成佛后是同一个色体,不能把这样的色体截然分成凡体和佛体。色体身具有三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宝,佛宝是指佛身上的那种佛特有的觉智。
经论派对佛的概念与毗婆沙派稍有区别,他们认为:具有三十二相的色体和佛的觉智法体都算佛和佛宝。
法的概念,毗婆沙和经论二派基本相同,认为法有“教诲之法”和“悟性之法”两种,真正的法宝是道谛和灭谛所代表的觉智和寂灭境界。
僧的概念两派也相同,是指能拯救苦厄的真僧,是见道以上的圣僧。但僧宝是圣僧所具有的离欲状态和觉智,不是僧体。
小乘二派在三法轮中,只知初期运转、“四谛法轮”,不知有“诸法俱无自性法轮”和“三性空有分别法轮”。
佛像、佛塔属于佛的象征,是纪念品,见佛像、佛塔,能引起对佛的无量功德的回忆,产生敬仰,起到净化思想意识的作用。朝拜、供养这类偶像,其实是对佛的敬仰,和朝拜、供养真佛具有同样的功德。
佛门弟子要尊敬爱护佛像、佛塔,绝不允许不敬和毁坏佛像,诽谤佛与佛法。
禅宗中曾有烧佛像、辱骂佛陀之事,那是修禅走火入魔的表现,精神正常的佛门弟子绝不会做出反佛的邪教徒才会做的那种坏事。
但把佛像和佛看成同样的东西,认佛像为真佛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
佛像是物质的东西,佛具精神智慧的特性,佛像可以毁坏,但佛是不生不灭、无可毁坏之物。
佛像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也就是说,佛像的存在是有时空局限的。
但佛的存在没有时空界限,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
三藏法典是宣传佛法、实施佛法教育的主要工具。佛的无量功德中,说法的功德是救世度众的最大功德。
那些正确解释经义的疏论与佛经具有同等效力(见《宝性论》)。通过学习经论,才会获得对佛与佛法的正确知识。一切真智慧和高尚功德,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才能得到。
因此,决不能轻视经典和经教的作用。佛像和佛经相比较,佛经的作用比佛像的作用要大。
因此,藏传佛教在经典和佛像陈列位置上,经典在上,佛像在下,决不允许把经典放在佛像下面。
那些所谓经典是“文字般若”而贬低经教的作用,不学习佛法理论知识而盲人骑瞎马式的坐禅,是决不会悟出什么正道来的。
这种不“播种”而想获得“丰收”的做法,是头脑发育不全的表现。
因果规律不爽,有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不懂理论知识,没有智慧明照,脑子里漆黑一团无思无想的入定,只能产生思想迟钝、愚昧无知的因果同质效果,决不会产生无知生智的违背因果逻辑的怪事。
佛法经典虽然非常重要,决不可忽视,但经典、经教只是象征性的法宝,不是真正的法宝。
真正的法宝是指那种通过闻思修,在思想品质方面、具体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悟性。
通过学法,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动作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离恶脱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宝。
口头空说,光念经文,不解决思想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扮演佛、菩萨念经的演员一样,不会有什么作用。
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不能不引起重视。
演员的职业是演戏,装僧、装佛,观众明知是演戏,演员本人也不会有借此骗人的动机,故无罪过。
但当今世上,和尚、法师在“演戏”的比比皆是,自己没有真心皈依,却给别人传皈依之法;自己本无戒体、戒行,还给别人传戒;自己本无法学传承,却给别人传法,这种怪事已见多不怪。
这无异于演戏,这种“演员”的最终归宿如何,只要看看佛经,就会知道。
现在许多信仰大乘佛教的人,对三宝的认识和前面介绍的小乘派的认识没有什么区别。许多宣传佛法的文字资料,分不清佛与佛宝、法与法宝、僧与僧宝的概念,对三宝的理解都未超出小乘的范围。
三宝弟子连三宝的概念都不清楚,还能谈得上什么“理信”?
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让那些信三宝的人知道三宝是什么。信仰的态度,也应该和迷信有所区别。
很多人将自己一片纯朴的心灵,奉献给了无明的茫茫黑夜,这是很值得可怜的!
七、大乘教和大乘三宝概说
佛教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三乘佛法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机缘慧根所设的方便法门,所谓“法无定法,应机施法”就是指这种情况,并不是外行所说的“随心所欲”。
大乘和小乘教,虽然都是佛教,但信仰对象、追求目标、思想境界、价值观念、智慧见解、行为准则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虽同一术语,正如经中所说那样,“说的同样一句话,理解人各不相同”。
同一个“四谛”法,大小乘理解各不一样。
“无我”和“空”,大小乘都讲,但没有相同含义。
研究佛法的人,必须分清同一术语大小乘各派的不同概念。
讲大乘法时,必须按照大乘各派的说法理解,绝不能稀里糊涂,张冠李戴。
靠佛学辞典读佛经的人,永远无法分清这类概念。
现在解释佛法的人中,很多是分不清大小乘教义的,有些人认为原始的小乘佛教是真佛教,大乘教经典和密法经典都是后人的“伪造”。
这种“井底之蛙”只知有井,不知有大海,也并不奇怪。
弥勒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将大乘概括为“七大”,即大法门、大事业、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
大乘法包括经、论、律所示一切法门和广深不可思议事理,蕴涵三乘道法、世间和超世的一切智慧神通妙法,因此是“大法门”。
大乘法以大慈大悲心发大心,以度脱众生,修证无上菩提,智不堕世,悲不离世,永远济世救众为目标,自利和利众事业同时并举,互为因缘,因此是“大事业”。
大乘法中蕴涵明察万事因缘、事相体用差别及法性平等如一的深广敏细智慧,以无数事例开导显现二无我深邃妙理,菩萨具有根本智、道智,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因此是“大智慧”。
大乘修道众以忍苦、大无畏的精神,用三个大无量劫发心,积资粮,圆满六度大行,因此是“大精进”。
大乘菩萨悲智双运,慈悲不忍离世入寂灭乐境,智慧永断烦恼,是不堕落世俗的大方便法门,住世度众,因此是“大方便”。
大乘法能成就十神力、四无畏、十八种独有品行等无上智能神通,因此是“大成就”。
佛陀救世济众的愿力和发心行圆果熟,平等无为地济世度众、利乐众生的作用无始无终、永无间断,遍及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因此是“大作用”。
在《现观庄严论》中用“大心”“大破”“大悟”——“三大”概括大乘。
“大心”——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对待一切有情众生,济世救苦,利乐一切众生,发心、修道、行善、证果成佛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这种伟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就是大乘佛教的“大心”。
“大破”——破除自身无始以来虚妄颠倒意识造成的贪恨等烦恼恶习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无明所知障便是“大破”。
“大悟”——佛具有明察一切事物本质法性的如理智(真智)和明察一切事物的因缘、事相差别的如量智(俗智),无著无碍,事事明了,是“大悟”境界。
以上“七大”和“三大”高度地概括了大乘法的精神境界。
“乘”是运载工具之称。
运载无量众生出苦海,一船同载六道众生,此“船”大到无法再大了。
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大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和那些以独善其身、自求解脱、自享快乐为目的的小乘法相比较,就有小井和大海的差别。
正如寂天所说那样:“一般世人,别说对别人发这样的大心,就连为自己也不会发这样长远有利的心(世人只想眼前利益)。”
又说:“别说做到,就连思想上出现一次利益众生的念头,其功德亦大于供养诸佛。”
我们自己是不是大乘教信徒,不能从自己皈依的教门、衣服和旗号上区别,而是要从有无上面所说的大乘心上区别。
有这种利众菩萨心,不论念经不念经,不论出家在家,都是菩萨。
若无利众慈悲心,戒行修持再好,至多修成个离欲小乘罗汉,别说成佛,就连进入佛道资粮道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有人说“念经不如想好心,做好事”,这句话很有道理。
光念经不行善是只说不做的“空谈家”。
一切世间的幸福都是干出来的,佛法的一切真正成就也是按佛的教导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修行也是干,靠空想空谈是成不了事的。
学佛的人应懂得这个道理。
大乘佛法对理、事二谛,方便和智慧二道,色身和法身二果,对戒、定、慧,对观、见、行,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内容和修持方法。
要想全面掌握大乘教义理,就要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开道大乘师的经论和全面继承龙树、弥勒、无著的深、广二法流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的般若、中观、菩提道次等绝学大论,这里不一一介绍。
大乘教由于义理深广,施教的主要对象是利根众生,对一切法义的理解都有利根大智慧的特点,因此,对“三宝”的认识、概念和皈依法都有大乘教的特点。
正确掌握大乘“三宝”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对于正确认识佛与佛法,正确起信,正确皈依修持,对破除来自佛教内外的各种无明邪见和偏见错见,维护佛法的尊严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里,佛门持法之士,若不能运用正确的理法教徒、弘法、护教,便无立足之地。
一个信徒,如果不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佛教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很难坚持信念,战胜邪恶势力的围攻。
为此,根据大乘经典,龙树、弥勒、无著等大乘诸开道论师的经论,根据藏传佛教历代大师,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及其大弟子贾曹杰论师解说的《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等所涉及到的有关三宝的义理,集中简要地作一介绍。
佛宝具有无为、自生、非思维言传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圆满、他事圆满等八大功德。
前三德属于自事圆满的自性法身,后三德属于他事圆满的智慧法身。
又按佛身划分,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
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
智慧法身具有二智、五智、二十一组智慧神能。
报身具有五常和五种特性。
化身又分殊胜、工艺、普通化身等等。
法宝具有无思、无二、无念、清净、光明、对治、灭谛、道谛等八大功德。
僧宝具有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等八大功德。
以上内容,下面分节叙述。
选自: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责编:喜静
上一篇: 佛教徒必读的基础知识:《三宝皈依法》
下一篇: 一字般若波罗密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