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讲皈依
讲法人:多识仁波切
地点:成都
时间: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三日
录音整理:杨闳云
(喜饶嘉措略加编辑,非定稿)
什么是皈依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皈依法。
皈依法念起来很简单,“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这么几句。用梵文念是:“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嘛雅,南无僧嘎雅。”但是它的意思非常深广。
皈依法是进入佛门的第一道门,皈依了以后才算佛教徒,没有皈依的话,不算佛教徒。所以,进入佛教,是从皈依法里来入门。发心法是进入大乘佛教的门,灌顶是进入密法的门。皈依、发心、灌顶,这是三道门。进入密法的话,需要三道门,进入佛教只要皈依这一道门就可以了。进入大乘佛教就要发心,发菩提心。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就是归靠、依靠、投靠的意思。比如一个人遇到困难了,要靠别人来解决,在自己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就要靠一个有能力的人,比如国王等来解决;有了病以后,要靠大夫,皈依大夫解决病疾的问题;如果走在荆棘丛生、毒蛇猛兽出没的路上,就需要一个向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像保镖那样的,保护着。
所以我们生在这个世上,实际上我们是最无能力的,没有能力解决一些大的问题。首先,生,我们不自由,生在人或者生在六道的其他任何一个道,都没有自由;老与不老,都没有自由来解决;得不得病,也没有办法,自己解决不了。最后的死关,谁也躲不过,也没有办法来解决。所以,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就要靠别的人来解决。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一个人孤独的来了;最后走的时候,还是要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承受的一切痛苦,都要自己来承受,别人替代不了。再亲的亲人也不能替代你去承受你自己的痛苦。比如生老病死,这些痛苦,别人是承担不了的,必须自己承担。
来的时候一丝不挂来到这个世上,最后走的时候,仍然是一个人单独地离去,亲人也帮不了忙,自己的子女也帮不了忙,任何人都帮不了忙。有钱也解决不了问题,有权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需要依靠一个力量,依靠强有力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这就是皈依。
皈依就是投靠一个自己所信任、能够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人。比如投师、投医,象这样的。而皈依法,就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你的保护伞。过去世、今生、来世,乃至万世,唯有三宝才能够帮我们的忙,别的什么都帮不了。皈依三宝就是这个意思。
认识皈依对象
那么,皈依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如何来皈依?我们皈依的人必须要了解这个问题,不是盲目地信仰、盲目地皈依。皈依不是拿到一个证书——皈依证;也不是形式上受一个戒——三宝戒。皈依是有戒律的,受上一个戒,是不是就是皈依了?这也不是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思想深处的皈依,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这样一个皈依,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只有这样的皈依,才能得到三宝的加持,保护。
我们皈依其他的行不行?世界上有很多种宗教的皈依,比如说,皈依神、皈依耶稣、皈依穆罕默德、皈依老子,这都属于皈依。信仰各种宗教的人都有自己的皈依对象,各有自己宗教的创始人。但是,我们为什么不皈依他们呢?比如说,我们要找一个朋友,找一个依靠对象,首先要了解对方,可靠不可靠?可信不可信?能不能永远来帮助自己?这个必须要了解。
比如我们掉到水里,要岸上的人才能救我们,而且,也不是所有岸上的人都能救自己,必须要懂得游泳,能够自保的人才能保别人。不然的话,看到掉到江里的人,虽然岸上的人有菩提心、慈悲心,想要帮助救护水中的人,那结果也许是同归于尽,也许是把别人救出来了,自己出不来了,这样的情况常常是有的。所以,什么人才能够拯救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经过了解、认识,知道只有佛、三宝才能拯救自己。别的都不具备这个拯救的力量,因为他们都是世中的人,他们连自己都没有超脱。神鬼这一类的,还有民间信仰祖先,求祖先保佑,祖先能保佑什么?祖先连自己都自身难保,还能够保护你吗?所以,很多世俗的皈依都是错误的,皈依的对象都是不正确的,必须要寻找一个可靠的皈依对象,这对皈依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学佛,“教理是佛眼、慈悲是佛心、信念是佛足”,教理就象眼睛一样,你有了眼睛才能看清道路。无眼不见道,无心不成佛,如果没有慈悲心的话,成佛就象没有种子一样,你在地里没有洒任何种子,你想长出庄稼,想有什么收获的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慈悲心是佛的种子。那么,信仰、信念就象佛足,人走路需要两条腿来走,你眼睛看见了,但如果没有腿,你虽然看得见,你还是走不了。所以,信仰就象人的腿一样,只有有了信仰才能前进,才能解脱,才能成佛。无足不成行,没有脚成不了行。
我最近写了几个条幅,就是写这个东西。学佛就是学慈悲,慈悲是真佛,真正的佛就是慈悲。“若无慈悲心,枉把嘴念破。”你天天念经,把嘴念得起了老茧,嘴都念破了,那也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你的心没有念佛。
说到神通,外道、魔,同样也是有神通。佛与魔的界限,就是“慈悲分佛魔”,慈悲心才是分辨佛和魔的最终界限。所以,第一我们要懂得这个教义,懂得这个道理,不能盲目地信仰什么东西,我们学佛,学教理的原因就是我们长上一个眼睛来看。三宝皈依境里,首先要认清楚、看清楚,首先你皈依的对象可靠不可靠?可信不可信?为什么我们要信他?这需要通过对教理的领会才能明白。
什么是三宝
三宝,很明显就是佛宝、法宝、僧宝。对于佛的说法,小乘教和大乘教是不一样的。比如释迦牟尼,小乘教认为释迦牟尼成了佛以后才是佛,他的肉身不是佛,肉身死亡了,他的悟境,也就是精神境界,他的法身,才是佛。大乘教不是这样认为的,而是认为释迦牟尼早就成佛了,这一世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才转世到印度释迦族,所以他本身就是佛。这个大乘教和小乘教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那么,佛是什么?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佛是导师,就是领路人,他是医生,是治我们生老病死这个病的医生;那么,法是他的方法,佛教给我们脱离苦海、解脱成佛的方法,这就是法;僧,是我们的同修、同路人,开始也和我们一样,这是僧的概念。
僧,不是我们现在世俗认为的,僧是受了戒的沙弥或比丘,不是这样的,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僧,就是佛弟子,佛弟子有四众,在家的男女居士、出家的男女比丘,这是四众弟子,四众弟子都是僧,这个必须要认识清楚。凡是佛教弟子都是僧,就有资格来称这个僧。并不是出家人才是僧人,他是僧人,但不只有他才是僧。
还有就是,僧的概念是一个团体,不是一个单一的人。就象“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名词,所以叫“大众”。大众就是所有的四众弟子,这不是一个人的称呼、单一的称呼。这个三宝里面的“僧”是大众,佛弟子,四众弟子。那么,“僧宝”是什么意思?见道以后才称僧宝,三宝里面真正的皈依对象是“僧宝”,也叫“圣僧”,这才是皈依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僧人,不是一般的佛弟子。因为一般的佛弟子自己还没有解脱,怎么能称得上三宝呢?自己没有解脱的人,你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解脱。
三宝里的圣僧,指的是出家或在家的男男女女,圣人,都是僧宝。这里面,比如护法里,男的女的护法,他们都不是僧人,不是比丘,但是他们都是圣僧这类的.他们没有成佛,但他们是八地、十地。还有的是一地二地的,有的在世护法,根本没有见道,只能起一个帮助作用,他不入皈依境,他不能划到皈依境里。我们观想的时候,他们不能进入皈依境,他们是在世护法。比如我们西藏的贝哈(就是乃琼),这都是在世护法,不进入皈依境,他们没有资格进入皈依境,因为皈依境里起码都是圣僧这个阶段,称了圣的。比如六臂玛哈嘎拉,他是十地菩萨,还有阎罗法王,吉祥天母,都是十地的,还有毗沙门,这是八地菩萨。他们都是圣人。
成了佛的是佛宝,没有成佛的,见道以上的,无论是什么形象,比如五百罗汉,都是僧,没有成佛,都是僧。从八大菩萨来说,他本身是成佛了,但是释迦牟尼传法的时候,他们是以菩萨的身份来帮助弘法的,所以我们叫做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等,实际上他们早就成佛了。而且文殊是最早的古佛,他是释迦牟尼的师父。观音菩萨等都是早就成佛了,但是以菩萨的身份来度世,所以我们在画皈依境时,一般把他画为僧里面。那么,皈依的对象是什么?佛,四部本尊都是佛。四部本尊,和显宗的释迦牟尼,十方三世一切佛,贤劫千佛,这都是佛。见道以后,无论是什么形象,无论是人像还是神像,他们都应该归为僧宝的范围里。所以,一切皈依的对象都属于三宝。
那么,世间护法,他只能帮助自己,帮助做事。寺院上供奉的一些山神、在世护法啊,很多,藏传佛教里面有很多在世护法,这些都不能进入皈依境,观想时也不观想他们。青海的阿尼玛钦,这是雪山上的一个神,这是宗喀巴大师家乡的神,所以宗喀巴去的时候,他一直是以宗喀巴的厨师的形象来出现的,经常给宗喀巴做饭,以厨师的身份跟随宗喀巴到西藏去的。后来宗喀巴修了寺院以后,在嘎丹寺的寺外面,转经道的外面给他修了一个小庙,因为他是在世护法,他不能进寺院里面。
再比如说,乃琼,在哲蚌寺的外面,一块小小的地方,给他修了一个庙,他住在那里头。所以,很多人连我们三宝里面的僧都分不清楚。有些人认为,我们出家了就是僧人,皈依就是皈依僧人,这个不对。当然僧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佛在经典里说了:“不能评价一个人的境界。”从表面上我们看不出来,他是佛菩萨,还是魔。因为我们都没有办法确定,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够分辨清楚,他是什么境界。
从总的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一般的,按照外表来说的话,普通的僧人,只能说是僧众,不是三宝里面的僧人,不是圣僧,是僧,而不是僧宝。这应该分清楚,是僧,但不是僧宝。其他我们进入了佛门的四众弟子,都是僧,都有将来成为僧宝的可能。我们佛教,整个就是三宝事业,佛为了度化众生,所说的一切法,也叫做法轮。这就是佛法。还有跟随佛来修行的人,这个就是僧众。所以,佛、法、僧,这三个加起来,才称为三宝。
那么,释迦牟尼在世说法的时候,什么时候成就了三宝?他开始成佛了,成为三宝了,在菩提树下,悟道了以后成佛了,然后给四比丘说法,讲说第一法轮——四谛法。这个时候成就了三宝。这四个僧人,原来在世俗的时候,是他的老师。首先给这一批说法,这就有了僧众了。他说了法,有了法了,所以,在第一次向四比丘说法的时候,才成就了三宝。在这之前,三宝是不完全的,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
法宝:四圣谛
那么我们说,认识佛,佛的作用是什么?是导师,他就是一个老师,启蒙的老师,指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就是这么个道理。指出四谛法,苦谛,六道的众生有很多苦。首先,佛教起于知苦,每一个众生,无论自己自觉或是不自觉,都在苦海当中。有些苦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的苦,苦中苦,我们叫做苦苦,苦苦就是任何人都能觉察到的,认识上的一些苦啊,苦难的众生啊,我们说的一般都是苦苦,已经表面化的这些苦,叫做苦苦。有些深层的苦,本质上的苦,表面看来不一定是苦,但它的本质是苦的,还有变苦、乐变苦,很多世俗的乐,都是以乐开始,以苦结束,无论是家庭、事业,都是这样的,以乐开始,以苦结束,乐变苦。苦乐在世俗里,是一种辨证的统一,有乐,你就应该认识到有苦,乐是苦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乐,是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认为乐,它是变化的。比如说,我们在天气热的时候,到一个房子里,有电风扇啦等,感觉非常舒服,这个时候,就感觉到一种快乐。但时间久了以后,又觉得要到暖和的地方去,太冷了,又不舒服了,又到热的地方去。冬天喜欢暖,夏天喜欢冷,所以冷和热,究竟哪个是苦哪个是乐?没有绝对的,这就是性空的意思。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不同,夏天,一丝丝凉风都觉得是快乐的;冬天,一丝丝热气都是快乐的。所以苦乐没有绝对的标准。这是随人而异,随环境而异,随自己的感受而异。这就是乐变苦,没有绝对的。有些自己愿意做的事,再苦也觉得是乐,甚至为了信仰,把命搭上,不觉得苦,而这样,其他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苦和乐没有绝对的标准。
还有一种普遍的苦,六道众生普遍的、本质的一种苦,就是无常。在天道时,是没有苦的,他不愁吃、不愁穿,经常在歌舞中生活,没有疾病,没有生老,不会老,没有老的感觉,只是在死时,有一个前兆,他就开始发愁,在愁苦中死去,天上的众生都是这样的,没有苦的感受,但他本质是苦的,为什么呢?这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凡是有生的都要死,凡是因缘合成的东西都要散,这就是根本性的变异的苦。只有佛教,才认识到这一种变异的苦。其他的苦,外道都可以认识到。印度教、基督教都认识到这个苦。但是本质上的这个苦,只有佛教才认识到这最特殊的一条,也就是这个无常的苦,轮回本身就是一个苦,生就意味着死,这就是我们本质上的苦。都在从生到死的过程当中运行,这就是无常,这就是苦。
佛说法的时候,四谛第一个讲的就是苦谛。第二个讲的是集谛,“集”是什么意思?就是根源,苦的根源。根源有两个,一个是烦恼,另一个是因烦恼而引起的各种造业,身、言、意的造业行为。烦恼就是贪嗔痴等思想上的情绪,这个引起了我们造业,这就是“集”。集就是很多东西集合起来,它不是一种原因引起的,所以叫“集”。集合了各种因缘,才能生出果,才能六道轮回。
这个在世因缘就是“苦”和“集”两条。再进一步研究,这个“苦”,如何来解决?能不能象病一样把它治掉?经过研究,既然从因缘上生出来,有它的原因,那么解决原因、根源上的问题,就不会有这个苦。比如草是草籽长出来的,那么,把草籽消灭掉,不要让它长,把它象地里的草一样拔掉以后,它就不会长了。苦也是这样的,既然是因缘的东西,从因缘上解决,都可以解决。解决了以后,没有苦的境界是什么呢?就象病人恢复了健康一样,这样就是涅槃。叫“寂”,就是烦恼都寂灭了、熄灭了,达到彼岸了,这个就叫“寂谛”(灭谛),也就是脱离苦以后,达到涅槃。达到涅槃的方法,就叫做“道谛”。出世因缘和在世因缘两个,在世因缘就是苦和苦的因,出世因缘就是解脱和解脱的方法,就是这两种因缘。所以,佛法最主要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样从根源上来解决这个苦,解脱这个苦?怎么样成就无苦的境界?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东西?这里面,道谛和灭谛是真正的佛法。三宝里面的法,指的就是道谛和灭谛。涅槃是它的结果,达到涅槃的方法,就是道。这两个就是佛法的内容。前面的就是世俗法,前面我们所做的造业的、受苦的,这些都是世俗法。佛法的法,就是指的这个东西。法就是法则、方法,三宝里面的法是这样的,那么僧呢,就是皈依了佛门以后,分贤众和圣众两种,贤众就是比一般人来说贤慧。比如说入了资粮道以后,就是贤位了。圣和贤,圣是开悟了以后的境界,贤是没有开悟的凡众,这个凡众比一般的凡众要好得多。发了菩提心以后,就成为贤菩萨了,你只要发了菩提心以后,即使没有开悟的,也都叫做菩萨,这个菩萨的名号就得到了。这是在《入行论》里讲的,只要发了菩提心以后,都可以称做菩萨了。菩萨就是大雄的意思,汉地的宝殿都叫大雄宝殿,英雄的意思,大英雄。菩萨就是大英雄,他的原来的意思就是英雄的意思,菩萨就是英雄。为什么叫做英雄?他能自度并度人,能度脱众生,这是勇敢,有勇气。勇敢的这种心智,所以,他是大勇。直到见道以后,就可以进入圣位了,圣位分十地,一地到十地。贤位有资粮道和加行道。
认识佛宝
那么,从佛陀,释迦牟尼来说,既是僧,又是佛。因为首先他是人,有这个五蕴身,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在没有涅槃之前,他作为有情众生的一部分,虽然他的境界很高,但仍然脱离不了这个五蕴身,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僧宝。他的思想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
佛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佛是遍知者,也就是说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智慧,没有办法遍及、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的认识领域,只有佛的智慧才能遍及、覆盖所有的认识领域,这就叫做遍及者。遍及智慧也就是正等正觉,“等”就是知识和他的认识是相等的,等觉。也就是世上的万物,没有佛不懂得的东西,没有佛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叫做“等觉”,也是“遍知”的意思。
“遍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所有智,一个是尽所有智。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这个叫“如所有智”;了解一切事物的现象,就是尽所有智。现象就是我们显现出来的人啊、动物啊、植物啊,这些都是现象,万物存在的各种形态,都是现象。它的发展变化,它的内应外应,什么样的因缘形成的,这些都是属于“尽所有智”里面的。所以佛的智慧叫做“智法身”。
佛的法身是什么呢?破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清净境界,就叫做法身。只有佛才完全彻底地破除了这两种烦恼,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小乘教的罗汉只破烦恼障,不涉及到破所知障。所知障是大乘开始以后,主要破的就是这个所知障。小乘的二乘,是声闻乘和缘觉乘,主要是破除烦恼障。而菩萨乘主要破除的是所知障。那么佛的境界就是破除这二障之后的清净境界。
比如,人的佛心就象一颗明珠,它是光亮、光明、清净的,但是掉到污染物中后,被污染了,所以人人有如来藏,但是受污染了。我们都有佛性,但佛性已经受了污染了,我们修行,就是一步一步地洗净污染,最后,显出到佛的境界时,把这两种污染——所知障和烦恼障破除了以后,清净本性显出来了,这就是佛性。佛的法身指的就是这个。法身里面分一个智慧身,智慧身就是利益众生的各种智慧,《现观庄严论》里面有二十一类。
破和悟。破,就是破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悟,就是悟到了遍知,遍知智慧就是悟的境界。悟就是开悟的意思,悟道了就是懂得了,认识到了。除此之外,利益众生的话,还必须要有新的身体来利益众生,所以,佛的四身里面,还有一个报身。什么叫做报身?你在资粮道开始,修两种资粮,一种是福报、福德资粮,一种是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就是用施舍、戒、忍这三种波罗来修的,比如要修成佛的身,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的,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长的时间,这在《俱舍论》里有详细的说明,是无量的时间,没有办法计算的一种时间。用这样的三大阿僧衹劫,才能修成佛身,这叫福报身,这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都是福报修成的,都是行善修成的,以慈悲心为主的善来修成的。那么智慧法身,就是修定、修慧来形成的。报身就是福报身的意思。真正的报身,只有十地菩萨才可以完全看得见,不是我们世俗的人可以看得见的。
为了度化众身,佛就化现了很多化身,也叫应化身,释迦牟尼也是应化身的一种,他是殊胜的应化身,以教主的姿态出现,这叫做殊胜化身。其余的化身是非常多的,为了利益众生,各种形象都可以出现——有人相、也有动物相、也有植物相,金木水火土,什么相都有。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他化成药物,化成医生;为了破除众生的无明,他化成老师,教导和传播知识;为了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可能化成种种世俗智慧、世俗文化的创造者,科学者之类的人;也有化国王,化大臣,化将军;也化男女身,大到皇后,小到一般的女人,男男女女,所以佛的化身难以计数,有多少众生,佛的化身应该来说就有多少,这是我们不知道的。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看做佛的化身,但并不是以佛的形象来出现的,他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的。在动物界也有很多佛的化身。真正成佛了以后,就达到四种成就。法身成就、智慧身成就、报身成就、化身成就,佛是具备这四种成就的。
佛所度化的对象是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一个单位,如果以地球来计算的话,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个亿这样的世界,这是佛的度化对象,真正的佛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的佛,才能传一种殊胜的法,可信的法,他亲身体验到的法,不是想象的,是亲证的。证就是自己亲自经验过的东西,空性这些都是亲证的东西,知道过去,知道未来,这都是佛的境界。有这个境界,才知道不同众生的各种境界、根机、根器,只有佛才能知道对象的接受程度。就象大夫治病一样,辨证识治,有什么样的病,下什么样的药,说什么样的法。
为什么三转法轮呢?第一法轮是有部的,也就是小乘众生,针对小乘众生。因为小乘众生只能接受什么都是真实的有,五蕴身啊、外部世界、客观世界都是有的,真实的存在,佛在第一法轮讲的五蕴身等,全部都是真实的存在。因为这类的众生只能接受到这一步,再深入的话,他就接受不了。第二次转法轮的时候,是对最胜的菩萨境界讲的,都是空性,其他的接受不了。所以又讲了一个第三法轮,第三法轮是对一般众生,大众讲的,小乘和大乘层次的,都能接受。佛法就是应机说法,机,就是机缘,就是根据对象来说的,所以方便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一个一定的、不变的原则——对这些人是对的,对另一些人可能就不适合了。所以,佛经里面还有这样的说法:“一切宗教的教主都可能是佛的化身。”因为一切宗教,如果是行善的宗教,或多或少都是倡导善事的,善行的。当然,作恶的那就不在其中了,所以这很难分辨。
佛是具备四身的佛;法就是道谛和灭谛,正法,法宝;僧是见道以上的圣僧。这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对象,因为这可以拯救人类,拯救六道众生,所以可以皈依,是可信的皈依对象,唯一可信的皈依对象。
因三宝与果三宝
三宝还分为因三宝和果三宝。什么叫因三宝?释迦牟尼所说的这些法,还有除此以外的其他菩萨、圣众,这些都是因三宝,因三宝就是成就三宝的因缘,不是真三宝,自己求的最终的三宝是自己要成为三宝,成为三宝俱足的佛,这叫果。当你自己开悟了以后,你就成了圣僧了。当你皈依了以后,领会了佛法的精神,比如说不杀生,这一条戒能够做到的话,你开始得到了佛法了,这一条佛法你就得到了,那么开始你就有了这条法宝了。什么时候你修到见道以后,你开悟了,悟到空性了,那么你就得到僧宝了,你就成就了僧宝了。最后,十地的末位,最终破除了二障以后,就成了佛了,你就成了佛宝了,最终的目的,是自己成佛,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别的都是成佛的因三宝,它是依靠的对象,这个依靠的对象就是一种工具。比如因三宝就象我们的船一样,渡苦海需要船,我们到达彼岸以后,就不需要船了,那么因三宝就不需要了,自己成就了三宝了,果三宝,这叫果位三宝。我们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自己成圣僧,自己能够修法,最后自己成佛,成为果三宝。
皈依的三种层次
这里面我们各种不同层次的众生的皈依法是不同的,比如我们现在讲的一般的皈依法,它是一个笼统的皈依,皈依了佛教了,那么你皈依佛教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不明确,总的为了一个解脱,那么解脱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的解脱?解脱分三个层次,一个是恶道的解脱,六道里面的三恶道,不转世于三恶道,苦最深的是三恶道。所以第一个层次的求解脱就是修善,修十善,解脱三恶道,这是第一个目的,皈依的目的。第二个是把整个六道都看成苦海,认识清楚了以后,脱离苦海,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解脱。第三个层次就是法执的解脱,就是所知障的解脱,成佛。那么,这三个层次就有三种皈依,所以,下士道的皈依方法、中士道的皈依方法、上士道的皈依方法、密宗的皈依方法,都是不同的,他的动机目的是不一样的,皈依对象是一样,但是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普通的下士道的众生,要求的是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这就是皈依三宝的目的,今生今世修行佛法,避免灾难,避免各种苦难,重的变轻、轻的变无,消业等等,各种办法,下一世最起码得到一个人身,不是求往生啊这些东西。往生,很多人都想往生,但是真正认识了佛教以后,往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思。人身是最殊胜的,人身可以继续修佛,因为我们不能脱离众生世界,往生了以后没有众生的对象了,都是圣人了,但都是圣人的话,你就没有修福和积福的条件了,没有修福的条件的话,佛身是成就不了的。成佛离不开众生,所以人身殊胜。
下士道的皈依,我们皈依三宝,目的就是能够今生安乐,来世安乐,来世安乐就意味着不要堕入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如果生到这些地方,确实是没有办法承受。这是下士道的皈依动机、目的,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依靠三宝、求三宝来加持,求三宝来成就自己的善业,求三宝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这就是下士道的皈依心。
中士道的皈依心,就是更高一个层次了,虽然我们生在人世,如果不继续修的话,我们善业的福报享受完了以后,仍然会堕入下去。甚至转世到四禅天,修到四禅天,如果善业消耗完了以后,也会堕下去的,还是会掉下去。人世上继续行善、修善的条件是很少的,这种情况下,下堕的可能性太多了,上升的机会,或者说保持住原来的人的层次的机会几乎是非常渺茫。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的把六道看成一个火宅,着了火的房子一样,周围着了火了,你还在房子里安安稳稳地坐着,你想一想,这个火不久就会烧到你的身上。三界如火宅,就想进入着了火的房子一样,在那里不想办法逃脱,还在那里安稳地坐着。所以,逃出三界,逃出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中士道的皈依心,就是皈依三宝,求三宝加持,求三宝的力量来完成解脱的心愿。这都是因三宝,也只有佛法才能解脱,别的方法是解脱不了的,这是中士道的解脱心,就是出世,解脱三界。
那么,解脱三界了以后,是不是最终解脱了呢?这也不是最终解脱,而是象一个中间站一样的。就象罗汉这个层次,他是缺乏一种菩提心,大慈悲心,才修这个涅槃,他自己涅槃了,但是利益众生,他做不到。求自己解脱,不求众生解脱。所以我们要认识众生是父母,这个要从理论上来认识,无始世来,我们一生一生地来转世,转世的数字,没有办法来计算,每一次转世都有父母,特别是母亲,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世俗社会里最胜的一种恩,除了佛的大悲心以外,别的都没有办法比拟母亲对于子女的这个心,养育之恩啊,所以要尽孝道。从这个层次上来说,一生就有一个父母亲,可能我们在座的所有的这些众生,都不知道多少世以前,曾经是母子关系,或者父子关系,现在我们隔世了以后,互相不认识了,有的变成敌人了,有的变成陌生人了,互相不认识了,但是从道义上来说,逻辑上推的话,很可能身边的人就是某一世的父母。既然是某一世的父母的话,今生的父母对我们有多大的恩,那么一切父母,包括动物对自己的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所以,母恩最大,佛教里说,如母众生,当然父也是一个,但是比起母爱的话,还是稍微远一些,不如母恩。如母众生就是说一切众生曾经是母亲,知母报恩,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我们在六道众生当中,无论生到哪一道,特别是在人世中,一个人单独是什么也行不通的,你的生命形成过程、成长过程中,有无数的众生在帮忙,有他们的血汗和劳动。比如我们生的时候有父母,没有父母你成不了人身;生下来以后,我们在世俗享受的一些事,比如喝牛奶,牛奶是经过了多少人的手,哪怕用一个奶瓶,这个奶瓶没有工人是制造不出来的;以小孩的尿布来说,这个也是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房子、衣服、饮食、学习,我们整个的生存环境都是一切众生的劳动成就。我们享受着众生的劳动成就,没有众生,就会变成象狼孩一样,成不了人。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有恩的,甚至敌人也是有恩的,敌人可能成就了我们的很多事情,比如英雄成名,如果没有敌人的话,怎么成为英雄呢?他是靠敌人提供的条件。我们修行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是反面的条件,比正面的条件要好。别人让你生气,你可以修忍辱。现实社会里的很多逆境,让你生气的东西,让你不愉快的东西,能够化为修行的力量的话,这就是最好的修行的因,所以逆境修行比顺境修行要好得多。
病因也是修行的原因,嘎当派的修行当中,就是说得病的时候应该高兴,由认识病苦,进一步认识死苦,在病的当中想到我哪一天会死了,死了怎么办?就会对人生有一个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所以逆境就是修行最好的因缘。从正面反面,帮助我们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恩人,没有这些恩人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上来生活,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靠整个社会,整个全人类的劳动成果,所以我们应该知恩。知恩报恩,这是大乘佛教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修行途径。
比如家里受了难,你是一个人逃走呢,还是帮助别人呢?帮助父母亲、兄弟姐妹,还有亲人们呢?会帮吗?人人都会帮的。推而广之,整个六道众生都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自己解脱了,于心何忍?就会变成一个小人。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菩萨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心,知恩报恩,能够彻底地帮助他人,最好的帮助办法就是能够让一切众生都脱离苦海,成就佛果,这就是彻底的帮助。不然的话,一般的帮助,经济上的帮助,物质上的帮助,都是暂时的帮助,你今生帮助了,帮助不了来世。所以《金刚经》上有说,以七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众生的福报,也没有说一句经的福报大。(注,《金刚经》第十一品,经文:【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因为这是可以消除他的无明啊!所以说法的善,是最大的。
求第三层次的解脱,只有成佛。成佛了以后,才有大智慧,才有大神通,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需求,知道一切众生的根器,知道度化一切众生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普遍性的帮助众生。达到这个层次,自己就要成佛,这就是菩提心。成佛利众,这就是上士道的皈依心。修菩萨道的人的皈依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脱离三恶道,或者自己为了解脱、往生,这都不对。自己应该想到,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脱离苦海,度化一切众生成佛,这就是上士道的皈依心。
那么,密法,金刚乘的皈依心是什么呢?是快速成佛。因为等不到三个阿僧衹劫,显宗的成佛方法太慢了。比如我们有一个掉在火中的儿童,或者掉入水中的人,我们要救他们,马上就要救,不是说我学会了游泳再来救你们,那样救的对象早都死了,还救什么?所以就是迫不及待,急切地需要成佛,这就是密法的皈依心。皈依三宝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成佛,即生成佛,因为苦海的众生承受不了,再拖延的话,承受不了这些苦,自己的众多父母在受苦当中,我们怎么能等三个阿僧衹劫,自己修成了佛以后再救呢?那要等多久?所以,密法里有特殊的方法可以缩短三个阿僧衹劫的修乘。两种资粮的修法,特别在密法当中,无上密当中,就有修定和修慧,修资粮的方法。比如通过观想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观想度化众生,这些都是成就的一种方法,不是实实在在来做,而是在观想当中,就可以完成很多善事,这就是密法殊胜的地方。观想佛身,佛身的成就到八地以上才有意身,修到八地以后才有身。现在我们密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佛身的修法,佛身观,把自己观成本尊,这个已经是八地以上的成就了,所以快速就在这里。这是不同层次的皈依,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密法的皈依心是不同的。
过去在嘎当派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善知识来求法,他说:“我来求一个最殊胜的法。”“你认为最殊胜的法是什么?你现在学的是什么?”“我现在修的是皈依法,我想修一个更殊胜的法。”“你把皈依法都看做不殊胜的话,那我没有比皈依法更殊胜的法给你了。”实际上他说的是,皈依并不是在加入的时候皈依了,整个佛教的五道十地都是一个皈依的过程,直到成佛以后,你的皈依才完成了。从入道到成佛,整个过程都是一个皈依的过程。所以,佛教整个一个归结起来就是皈依法。
上师与三宝的关系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皈依法是无所不包,修好了皈依法等于修好了一切佛法,在皈依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发心的?藏传佛教,加了一个上师。皈依颂里面,前面是皈依上师,上师是现世的佛,释迦牟尼虽然殊胜,贤劫千佛虽然殊胜,但是他没有办法直接帮助我们,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听不到他们说法,那么现世对自己能够指出佛法、传播佛法,能够指导的,是自己的上师,所以,师恩大于佛恩的意思,就是这个。从佛的化身的角度来说,上师未必就不是佛。只要利益众生,做一件善事,也是佛的化身才能做到的。点化、指导,做善事的无论是什么人,他可能就是佛的化身,指出善道的,所以我们把上师放在三宝的上面,实际上并不是另外单立的。
有的人说,藏传佛教是四宝,错了。没有四宝的说法,三宝就是现世的三宝,佛宝就是自己的上师,除了上师以外,释迦牟尼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他说法,加持可能有,我们直接感受不到,只有自己的上师给自己说法,才懂得了佛法,懂得了轮回和解脱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师就是佛。所以藏传佛教把上师放在最高法,意思就是这样的。在我们这样的层次,化身我们不认识,报身我们看不到,给自己说法的,只有自己的上师。所以皈依法里面就加了一个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如何观修皈依法
皈依法在藏文的念诵里,佛里面包括四部本尊,僧里面包括一切菩萨、罗汉、空行、空行母、护法,这全部是僧宝里面的。在修皈依法的时候,或者是磕长头的时候,或者上供的时候,自己观想一个皈依境,就好象三宝众就在自己的面前。从理论上来讲,佛无处不在,我们讲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从哪个方向磕头,都是可以的。东西南北、四角、八方、上下,都有佛,佛就象尘土一样的多,所以我们在皈依的时候、磕头的时候,或者上供的时候,不一定在佛像面前,我们观想就可以来代替。首先观想三宝皈依法里面的释迦牟尼,自己的上师和释迦牟尼合一,另外,在释迦牟尼的前面,观想自己的上师也可以。周围是四部本尊,事部、行部,瑜珈部、无上瑜珈部的各种本尊;再下来是贤劫千佛;再下来是各种菩萨;再下来是十六罗汉,或者五百罗汉,无数罗汉;再下来是空行父、空行母;再下来就是护法众,这样来观想。这是一种复杂的观想法。
如果是简单的观想法,就观想一个佛就行了。观想在自己面前,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佛坐在云头,在那里放光,他的每一个毛细孔都是一个佛的世界,自己的上师在释迦牟尼的心中,别的所有的本尊、所有的护法空行全部在佛身上聚集,这样就是观一种也可以。这样一般来说,观起来比较方便一些。
释迦牟尼的形象也比较容易观,在稍微高于自己的前空,观想自己磕头时,就向释迦牟尼磕头。自己上供时,供是随心供养,随愿供养,有什么供养的东西,以此为愿。比如有一朵花,我可以供佛,但是供佛的时候,不是只有这一朵花,应该想到世界上所有的花都来供佛;我们点了一个灯供佛,世界上所有的发光体、光明体,都来供养佛,比如太阳、月亮、星星,这些都是灯;食品、果品、食物,财宝、天上的财宝、地底下的财宝、人世间的财宝,都可以作为供养。你自己的心胸有多大,你供养的福报就有多大。如果靠一碗水、一盏灯的话,那个心量太小。
我们在供养的时候要有一个联想的作用,这盏灯是代表所有的灯,这朵花是代表所有的花,三界一切的花,这炷香是代表三界一切的香。自己念诵或朝拜的时候,自己可以化为亿万个化身,把自己观想成恒河沙数的化身,分身法,自己分成很多的身,同时来念诵、同时来朝拜,同时来上供,同时来祈求洗罪,这就是密法里特别殊胜的方法。不然的话,你靠显宗的食物的奉养,太小了,它只是象征性的,不仅仅是指这个供品。普贤供云,普贤的愿是最大的愿,十大愿心,普贤愿,恒河沙数世界的一切宝物,一切财宝,都想到来作为供品,就是普贤供云。象云一样,布满天空,这叫普贤供云。想到很多很多,这样的话,利益众生,福报就非常大了,同时也修了我们的菩萨行。
另外,在自己的周围,自己的父母、亲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六道众生都化为人形,坐在自己的周围,来同时皈依。每次想到的时候,想象自己的父母亲,或者一切众生在自己的后面,黑压压的一片,都在念皈依颂,都在上供,都在请求加持,请求洗罪,请求转法轮,七支供都可以这样观想。这就是为众生,自己磕一个头也是为了众生,这样的话,福报就会亿万倍的来增长,如果仅仅想到自己的话,太小了。你想到众生的话,你献一朵花,就想到一切众生在献花,或者为一切众生在献花的话,你的意义就不一样了,福报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密法里,完成六度的方法,主要是观想。通过观想来完成福德资粮,以及禅定智慧资粮。
皈依法观想时,随时可以观想,不一定到寺院。我们一般世俗的人会认为,那里有个庙,我去磕磕头。那里不过就是有一尊佛像嘛,佛不是那个佛像嘛!把佛理解成佛像,那就非常错了。你想到哪里有佛,哪里就有佛,象空气一样,佛是到处都有的。干坏事时要想到,哎呀,佛可能看到了,菩萨可能看到了,这样就可以收敛一些。拜佛的时候不一定到庙里去拜。一世嘉木样在哲蚌寺学经的时候,他的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象一间房子那么大的石头。他每天背诵经典的时候,就在那个石头那里转,他把石头观想成了什么,具体的我们也不知道,但可能他观想成不是一个普通的石头,也可能整个是一个皈依境,多少年来,他就在这个周围转,后来就成了圣石了。现在都有很多人在那里磕头。
一草一木,如果你观想成佛的话,它就是佛;你观想成石头、木头的话,它就是石头、木头。同时,你如果把佛像看成木头的佛或是石头的佛的话,那他就与土木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在朝拜佛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形像,应该想到佛的功德,想到佛、菩萨的智慧、慈悲,这是我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景仰,肃然起敬,这样我们才起到一个拜佛的作用。不然的话,你看见一个木头的塑像或者泥土的塑像,在那里拜佛,认为它有什么加持。加持来自自己的意念,不是对方。肯定有加持,佛像有加持,佛经有加持,所以大家来朝拜,但是更重要的,加持来自于自己。你的虔诚的心力,可以得到加持。你到一个寺庙里,看到佛像的时候,你就观想,佛身发光,照到自己的身上,消除自己的罪业,除掉自己身上的疾病,这样一种静想时,你就可以得到加持。加持是自为的,不是自然的。佛的加持,就象空中的信号,无线电波那类的东西。你比如要有了接收器才能接收到,没有接收器的话,你就接收不到。你的信仰就是一个接收器,接收三宝的加持能量的接收器,就是自己的诚心。
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皈依的核心。碰到危险时,就想到佛,三宝加持,有事的时候,如果想到三宝的话,就不会堕地狱。遇到什么危难,遇到地震啦等等什么灾难的时候,自己身处危境的时候,应该求三宝来加持。去年地震时,当时我坐在床上想到,“求三宝加持一切众生脱离灾难”,我想到的就是这个,祈求众生平安。养成这个习惯,任何时候有了什么问题,就有了依靠了。三宝就是你的依靠,众生的依靠,永世的依靠,不是暂时的依靠。心中有三宝,三宝心中就有你。自己心中无三宝的话,三宝也没有能力来加持你、保护你,这是皈依法里面需要懂得的非常重要的道理。
皈依三宝后的戒律
受三皈戒时,最主要的是三条戒律。皈依佛,不信外道的神。比如我们佛教徒,就不能信神这类的,印度的大神啊,耶稣啊,老子啊这些。如果信了他们,同时信的话,那就是我们破了信仰佛的戒了。皈依法,不伤害众生,皈依佛法以后,不能伤害众生,这主要是杀生戒。人的任何行为上,不能做伤害众生的事情。伤害众生就是违反皈依法的戒律。皈依僧,不与外道为伴。就是说,结交外道,交朋友等等。当然,世俗的现在不可能不交,但是,整个信仰上,不能听那些外道的话,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时候,自己的信仰不能随便放弃,不能听外道的话,这个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皈依佛,世俗谛的佛像应该尊敬、恭敬,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修佛像,造佛像,造塔,这都是皈依佛的方面的,能够尽量的多造佛像,对佛像一定要恭恭敬敬,不能践踏。过去有一个故事,在藏地的某地,一个塔的旁边修了一个泥佛,有一天下大雨,淋在佛的身上,一个牧民路过,心想,哎呀,佛的身上被雨泡坏了,要找个东西来遮雨,他就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放在佛的头上。他走了以后,第二个人来了,说,怎么有人把鞋放在佛的头上了?他又把鞋扔掉了。你说这两个人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两个都是对的!动机都是纯洁的,第一个是为了保护佛像,第二个是为了尊敬、恭敬佛像,两个人都没有错。对佛像一定要恭恭敬敬,现在很多东西上面都印上佛像,随便践踏,非常不好。所以有佛经和咒语的纸张,如果保存不了的话,就烧掉,或者扔进水里、海里。这是皈依佛积极方面的戒律。
皈依法就要写经、印经、宣传佛法,尊敬经典,在过去,文字都是佛的化身。在汉地,那天我们去的古镇,专门有一个烧字纸的塔,连烧掉的灰都不能践踏,是这样尊敬的。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佛经到处乱扔,践踏。早几年有个黄明信,这是解放前北京大学的学生,现在大概八十多岁了,也不知还活着还是已经死了,这几年我也没听到他的音信。他年轻时,在五世嘉木样的时候,到拉卜楞出家了,他为了研究佛教,就出家当了僧人。后来五世嘉木样在拉卜楞寺的旁边,修了一个喇嘛业余学校,那里面可以学汉文、学藏文、学书画、学数学、学天文、历算等等。把黄明信请了去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他翻译了一部藏族的天文学著作,很厚的一本。解放以后,有一次,八十年代,我到青海去讲学,有三个格西在我们学校也当过老师,我到那里去时,黄明信也在那里,我们就谈了一阵子,走了。我就问那几个老师,“黄明信这个人,信仰怎么样?”“我跟你说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他有一次到北京去,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去了黄明信的家,到了一个小房子,看到把那些经典摞起来,上面铺一个褥子,黄明信就坐在那个经典上。“你看这个人有没有信仰啊?你就知道了”“哎呀!”我说:“怎么能这样呢?”经典放在屁股地下,当凳子来坐,这就是没有信仰。有信仰的人不能这样做,佛经都是要尊敬的。
作为皈依僧的积极的方面来说,要尊敬僧人,尊敬佛教徒,在家的居士,只要是佛陀的弟子,都应该受到尊敬。特别是对于僧人的袈裟等,都要尊重,这是佛衣。藏传佛教里我们格鲁派,有个习惯,比如说僧人还俗,这是允许的,你可以结婚,同时你也可以修法,也可以传法,也可以灌顶,这都不在乎。但是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是,你绝对不能穿僧衣,那是比丘的衣服,你怎么能穿呢?可现在很多教派不管这一套,他的妻子儿女在那里坐着,他还穿着袈裟上去讲法,穿着佛衣,这是对佛衣的一种践踏。
你看班禅大师都没有穿袈裟,为什么十世班禅不穿袈裟呢?因为他后来结婚了。一直都是穿一个黄衣服在那里主持法会,灌顶,都是穿一个黄衣服,绝对不会穿袈裟的。因为袈裟是比丘的衣服,当了比丘才有资格穿袈裟。这个在藏族的其他教派中,非常混乱。汉地就更加不用说了,现在好多假僧人,穿上僧服,到处招摇撞骗,这根本就是在造业。因为他们没有信仰,他们就敢做,有信仰的人,绝对不敢做,这是堕火地狱的,这是对三宝的不尊重,是对佛衣的不尊重。过去在藏地有一个说法,哪怕袈裟上的一个补丁,也不能随便践踏。你可以烧掉放在高处,这样的供养、尊敬,就到了这个程度。这就是三宝皈依戒。
三宝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没有受三宝戒的,不能受其他的戒,五戒等等都不能受,首先要受三宝戒,成为佛教徒,然后再成了居士,或者沙弥,或者比丘,所以这是基础戒,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戒。所以我们所受的戒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发心不同,它的受戒都是一样的,小乘佛教的戒律和大乘佛教的戒律没有差别,都是应该遵守的,都是佛经里面规定的,没有分别。唯有一个皈依心不一样,我们受戒是为了度化众生,小乘佛教受戒是为了度脱自己,超脱三界,这就是小乘戒律与大乘戒律一个最根本的界限,持戒时的动机目的不一样,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修皈依法的功德利益
过去在藏地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房子是凶宅,在那里死了很多人,后来这个房子空着,谁都不敢住,住下以后,早上就起不来了,晚上就死了。后来请了许多密咒师给那个地方念经,都解决不了问题,请了许多法力很大的密咒师给它作法,捉鬼,都不行。后来有一天,周围有群众看到,有一个行脚的小僧人住在那里,一个朝圣的僧人,住在那个院子里。第二天,他们就非常奇怪,说,“我们看到的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怎么早上这个僧人还好好的?”大家一起围上他,问,“你修的什么法啊?你怎么法力这么大?晚上鬼没有害你吗?”小僧人就说,“我没有听到任何鬼呀,我一夜都很安静。”“你的功力非常大,你修的什么法?修的什么密咒?”“我什么密咒也没有修,我就修的皈依法。我在晚上就修皈依法,睡得非常安稳。”这个故事说,皈依法是最大的法,三宝在加持,三宝在护持。没有皈依法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们修好了皈依法,就等于修好了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归根结底也是皈依法。现在很多人对皈依法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糊里糊涂,有的人只是为了拿上一个皈依证,念诵上四句皈依法,认为我在修这个皈依法,我念诵了十万遍、百万遍,啊呀,这个修法以遍数来说,这是非常愚蠢的。真心诚意念上一遍,等于你的十万遍。你心里胡想着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嘴里念上多少遍都不起作用,所以要心念,不要嘴念。
最终就是要修菩提心,菩提心是佛法的根本,佛心也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佛就是泥佛或石佛,所以我们学佛、修佛,就学菩提心,能够在小小的事情上修练慈悲心,最好的皈依法也就是修慈悲心。佛法里面最大的法、最根本的法就是慈悲心。修慈悲心时,不一定是你在修皈依法时念皈依颂,你修任何法都是皈依法,一切法都是包括在皈依法当中的。特别是核心的,发菩提心、修慈悲心,这就是皈依法,不一定皈依法就是你嘴里念上一个皈依颂,所以这个认识非常重要。我以前写过一本《三宝原理》,但是那个理论上比较深,一般人还理解不了,是根据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来写的。最根本的法,也是最基础的法,凡是皈依佛教的人,都应该懂得的法,就是这个皈依法。所以今天给大家讲皈依法的目的就是这个,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叫做皈依法,怎么皈依,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未来几乎已成定局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三谈恩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