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33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4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820

j8124247982(1)

乞食向善

“比丘”是梵文译音,意思是“乞食向善”,是受过大戒的僧人的称号。

大戒中”比丘”的戒律是253条,”比丘尼”的戒律是364条。由于妇女的生理原因,其戒律要比男性多100多条。这叫大戒,受了大戒的才能叫”比丘”或”比丘尼”。

其余字句好懂,没有必要解说。

在藏译本中有”无数大菩萨众”一句,与唐义净大师的译文相同。

唐朝义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译文非常精确。汉地翻译的《金刚经》有六七种,译文最精确的是唐义净大师译的(参见附文)。

当时经常跟随佛的比丘有1250人,佛传中有记载。三个大迦叶外道皈依后佛有一千弟子,另外还有其他皈依的弟子共约有二三千弟子。此外还有无数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大势至、地藏王等八大菩萨。这是说法的对象,当时佛讲经时在场的。

“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的大弟子。他对空慧的理解特别深刻,所以般若智慧佛对他讲得多。

相传他出生之时,家中的金银财物突然不见,故称”空生”。七日后,金银财物复现,因此又称”善现”。须菩提就是善现的意思,这就说明他悟性很高。

他在这部经典中是替众弟子向佛请求说法和进行提问的人。

乞丐之王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世尊”就是佛,就是说这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的佛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他穿好衣服,拿着钵,拿着锡杖,到人家门上去要饭。

后来的佛弟子就变了,本应过艰苦朴素的生活,却过着豪华的生活,和佛律相离甚远。

有人开玩笑说”释迦牟尼是乞丐之王”,说得不错,他当时的思想就是这样,把皇位视为粪土,弃掉娇妻、爱子去讨饭,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就是说到城中挨门要饭(有时候一家不一定给足一顿饭,可以再要几家,但不能多要,吃一顿要一顿,不能把今天的饭存到明天,如果多要了就是犯戒。衣服也不能有两件,这一件破了再去要一件,或者拣一件),要饭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饭,洗完钵,将衣服和钵收好,然后洗脚(印度人是不穿鞋的,佛也是这样,僧人也不穿鞋,所以,在蒲团上打座前要先洗脚),坐在蒲团上。

现在佛教供佛时有一项供水(供两碗或四碗),就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人家中来人时,主人要亲自端着水盆,给客人洗脚。因为印度天很热,如果不洗的话,汗臭味很大,所以必须要洗。

洗完后要洒香水、点香,现在供佛时点香就是从这里来的。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