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20
般若精髓渊源
藏传佛教从8世纪中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般若部经典的大部分翻译工作在唐代已经完成。
11世纪中叶从桑普寺开始陆续在各大寺院仿照印度那兰陀寺的模式,建立了《般若》、《中观》、《因明》、《俱舍》、《律学》等”五部”授学论辩和格西(博士)学位制,使佛经的学习和研究走上了严格的正规化道路。
到宗喀巴时代,藏地的般若学在普及和提高两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宗喀巴大师游学前后藏,走遍各大寺院学法答辩,投师于当时最著名的般若学大师尼阿文和仁达瓦,学《现观庄严论》、《弥勒五论》和《龙树六论》等经典名著,以龙树、无著之学为基础,参照印度般若学家的”二十一论疏”和藏地各大家的研究成果,写出了《般若金珠论》、《辨了义不了义论》、《根本智慧论疏》、《入中论疏》、广略二《菩提道次第论》等旷世巨著,将龙树、无著的深广般若学系统两江合流,将般若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在有些人说什么”藏传佛教不重经学”,完全是无知的偏见。
读了宗喀巴以来藏传佛教诸大师的般若论著,再看当今国内外众多望文生义、信口开河的肤浅的解说,真有点”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要想得到般若精髓,在当今世界上非学藏传般若学说别无通道。
现在国内外有些人解释般若学,特别肤浅,望文生义,不是从全面的般若的根本上来解释,自相矛盾,掺上一些世俗的学说,认为自己懂得儒家、道家、杂家,炫耀自己的学问,实际上正好离开了佛法。
佛学就是佛学,它有完整的理论,圆满的解释。拿世俗的学问来解释可以,但不能把真假掺杂在一起,不能把佛学讲成大杂烩,这样真的东西都没有了。
佛学就是佛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也不是儒学、道学、杂学什么的,它有一整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需要借助别的东西来解释,也不允许混杂,应该严格地按照佛典来解释。
别的学问、科学可以创造,佛学没有什么可发明创造的原理,因为你没有般若智,就没有资格来发明。就像一个小学生,只知道加、减、乘、除,难道你能发明创造高等数学原理吗?
我看了国内外一些解释《金刚经》、《心经》的书都没有从整体、从般若的思想原义上来解释,仅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看了以后给人的印象是矛盾百出。这里讲有,那里讲没有,说没有什么也没有了(顽空),说有什么也有了(实有),甚至说佛学追求的是什么”真我”。
学习般若经,首先需要弄清楚真谛、俗谛、人无我、法无我这些基本概念,否则就搞不清什么是”空”,什么是”有”,什么是”我”,什么是”无我”这类最基本、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19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