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 | 心经金刚经大智慧-18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4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863

7

给先天性的盲人解说壁画

“般若”的读音是”班甲”或”班呢啊”,意为”智慧”;

“波罗蜜多”读作”巴日阿咪大”,是到达彼岸即”超世”或”超时空”之义。

般若波罗蜜多,从其所指对象分:

1.般若波罗蜜多,是指一切事物的性空理性(即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

2.语文般若波罗蜜多,也称文字般若,是指般若经典和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俗智范围内的般若概念,般若义理不是真般若;

3.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见道位以上至成佛前的无漏分别智。

“见道”即修到正式产生般若正见的层次,修到超世的地步。这一阶段尚未彻底干净地破除二障,定中无分别,出定后仍有分别心。

从入菩萨位到成佛前这一阶段的智慧还不是正般若,只是准般若,因为真正的般若是指佛的智慧。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无分别心”的、”无漏”的。

什么叫做”分别心”?什么是”漏”呢?

“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

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

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观是分离的。

我们想问题时需要一部分一部分来想,想一个人,想他的头时,就想不到他的脚,想眼睛时想不到鼻子,这也是思维的规律所决定的。把客观对象分成一点一点的东西,分隔开来思维,所以不是全面的。

但是直觉的器官(如眼睛)一睁开,前面的东西是完整的,没有排他性,而思维做不到,这是直觉的特点。因此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永远达不到直观的清晰度,达不到直觉所把握的具体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始终是抽象的,凭习惯和经验才能理解。就像电视这样的东西,若从来没见过电影电视的人,对他介绍电视,无论怎样讲、写多少文章都很难说明白。

人的理解要靠经验,语言只是辅助工具。

般若波罗智慧是通过修定产生的一种高级的直观智能,在它面前,一切事物都像眼看事物一样清晰、具体、真实。对没有得到这种智慧,没有体验过这种境界的众生来说,讲般若实相就像给先天性的盲人解说壁画一样无法理解。

佛经上有一个例子:有人给一个先天性盲人讲白色,说白色像白面一样,盲人不理解,因为白面他看不见。

他去问另一个人:白色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说像下的雪一样,他更不理解。又去问养白鹅的人说白色像什么?这人说像鹅,瞎子就去摸鹅,鹅就”呱,呱”叫开了,这瞎子说我理解了,白色就是”呱,呱,呱”。

这个故事说明,语言文字讲解始终是抽象的,没有真正体验过般若智慧的人,就像先天性的盲人,给他讲壁画,任何概念都无法形成。

也像瞎子摸象一样,有人摸到耳朵,说大象就像扇子;有人摸到腿,说大象就像柱子。

世俗的人理解般若智也是这样。

因此《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分别思量无法解释,因为那是一种直观的修到那种程度才会出现的体验,是一种境界。

就像眼睛看到事物一样,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具体的境界,只有修到那种境界的时候才有体会,所以无法解释。

佛法经典般若就像地图,比如到某一个城市去,买一幅地图比没有好。但究竟哪些街道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地图上不能形成具体的概念,还必须亲自去找,找到后和你脑子里想的就不一样。

文字般若就是地图一样的东西,但一些人因此而否定文字般若也是错误的。

地图必须有,否则干脆连什么方向都不知道。禅家说”不立文字”,那么凭什么来修?

“漏”有二义:

一指贪、嗔、痴等诸惑烦恼,不除掉这类烦恼习染,人的认识始终受其影响,得不到真知;

二指分别心思想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妨碍正见的。

般若智和般若行是渡脱苦海的航船,船怕漏水,漏水就会沉船,所以将烦恼和世俗分别心称做”漏”。

4.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佛位的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融为一体怎么讲?举个例子,就像梦境一样。梦里走的地方,或碰见的人,或见到的好多东西,实际上醒来不都是你的思维活动吗?

既没有另外的人,也没有另外的地方。这就叫主客观融为一体,无二见。

我们一般人的主客观是分离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有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任何时候都得不到主客观合一。

但真般若是主客观融为一体、无阻无碍、清晰透彻、明见事理二谛的遍知一切的无上智慧,也称”智慧法身”。

遍知一切就是知道事相和事物的性质、本质两个方面,包括一切事物。

得到这种智慧,也就有了法身。法身是遍知一切的智慧、神通。

经中说”处处有佛”,为什么说处处有佛呢?

因为佛是遍知一切的,无任何障碍,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处便有佛身。这种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其余都是随从之法,方便之法,都是达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说佛法的核心是智慧。

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能断般若波罗蜜多》这部经典的价值。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