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46
第七章 僧与僧宝
佛教存在不存在,主要看佛教僧团组织存在不存在,看其戒行存在不存在。戒行是僧人的标志、佛法的标志,若戒行不存在,就等于僧人不存在,佛法不存在。
戒行是僧人的标志
“僧”是古印度语“僧伽”(Samgha)的简称,其义为“向善”,通常是指出家的“僧众”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团体”。
僧人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
沙弥是Samanira的音译,义为“从善”;比丘是BeuKsu的音译,义为“乞食行善之士”。
沙弥和比丘是受戒的层次高低的差别,如沙弥要守持三十六条戒,比丘要守持二百五十三条戒。
近事男、近事女要守持五条戒。沙弥尼、比丘尼由于性别关系,防护自身的戒律规定更多,要求更严。
佛教有出家、在家两种弟子。
出家弟子的主要特点是过独身生活,不结婚,在家弟子没有这条戒律,其他根本戒都大致相同。
沙弥、比丘犯了淫戒,若不忏悔,且不重新受戒,就没有资格穿僧衣、充当僧人,也没有继续住在寺庙的资格。所以僧人和俗人的主要区别不在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在有无清净戒体和戒行。
在家弟子又分受戒弟子和未受戒弟子。
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杀、盗、邪淫、妄言、饮酒。
不受戒弟子包括信仰三宝的一切人。
无论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十善戒是最根本的戒律。
在末法时代,不犯四根本戒的就算是戒体清净的好僧人,但严格按律检查,能严守四根本戒的僧人恐怕也不多,所以佛教界将末法时代的僧人称做“僧像”,意思是“外形像僧人,实非僧人”。
僧人是佛教弟子中的职业修道之士,是佛陀崇高思想品德的继承人,是坚持、保护、弘扬佛法的核心力量。
僧人的思想言行,必须合乎经、论、律的原则。在僧人的慈悲、和善、谦虚、真诚、无贪等崇高的德行上,众生可看到佛的形象。因此,僧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
佛教存在不存在,主要看佛教僧团组织存在不存在,看其戒行存在不存在。戒行是僧人的标志、佛法的标志,若戒行不存在,就等于僧人不存在,佛法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寺庙佛像再怎么金碧辉煌,也无济于事,只不过起到一座墓碑的作用罢了。
现在很多寺院不重视戒律,不重视闻思修,只重视修寺造佛,这是本末倒置,这样做对佛教的发展起不了作用。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45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