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27
(三)“非思维言传境”
这是佛的见性真智的特点。见性真智,也译作如理智、真智、法性智、理遍智、无上菩提等等。
见道以上的菩萨也有定中见性智,但学道的见性智慧因未消除所知障,所以并不完全真实、透彻,不能明了一切事物的法性。
“法性平等”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质都一样,若了解一个事物的法性,就了解一切事物的法性共性。但在未开悟的见道以下的众生,对法性、自性、共性的了解,要通过分析、推理,其结果只是一种理性概念,而不是现观经验。
在见道中产生超世第一智,即见道智后,观照法性、自性,就不需要经过分析、推理、思辨的认识过程,好像眼睛看东西、口品尝食物那样,完全是不参与思维活动的现观直觉。
这种现观直觉、亲验感受,是具体的体验,不掺杂任何抽象概念成分,因此无法用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语言来具体充分地表达。所以,这种现观直觉境,称做“离言境”、“离思维境”。
人的思维是借语言符号进行的,离开语言,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但五官直觉感受不需要借助语言思维,没有语言思维功能的动物也照样有五官感受,而这种直觉感受,也无法用语言直观地表达。
语言所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抽象的。对语言所表达的情境的理解是依靠经验的,如“苹果”这个词,对吃过苹果的人来说,能引起回忆,想起苹果的香味,能起到理解苹果的作用,但对从未见过和吃过苹果的人来说,“苹果”这个词,加上再多的关于苹果的形状和色香味的表述,也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绝不会产生真实的直觉感受。
所以,开悟以后的菩萨等圣人的定中现观智的感受境界,凡人局限于自身无开悟的经验而无法了解。佛的现观智境,未成佛的菩萨也无法感受,因此,这种智境被称做“自见自悟”境界,是无法想象、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密境界。
佛的见性真智有三个特点:
1.现观直觉,如前所述,它如镜中显影,无名相思维活动。
2.无二见,即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如梦中境。
梦中吃苹果,并无苹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苹果都是主体意识,实际上这是“主客无二”的最好例子。但由于虚妄意识的习惯性作用,在梦中仍然现出主客观对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苹果是苹果。这种主客观对立的消失,就叫“无二”见智;
3.遍知一切。
见道以上的圣智都有现观和无二见两个特点,但所见范围是有限的,其准确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定中才有这种现观智,出定之后仍变成有名相的、有分别的世俗智。而佛的见性真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没有入定、出定的分别,一智同观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26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