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26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1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879

15

佛的这种自生成就、自然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结果。

菩萨在八地以前彻底破除了烦恼障,从烦恼性无明形成的十二因缘轮回圈中已得到彻底解脱。但八地到十地还有以执著习染为特点的所知障,还有微细的思维意念活动,不能完全处于无念、无分别的智慧境中。

这种微细的动念,是一种执著习性的表现。执著习性,妨碍遍知智慧的产生,所以称所知障、意识障。因妨碍无著无碍智慧的产生,也就是妨碍彻底明见真理,所以也叫理障。这种微细的非烦恼无明障和无漏业,又产生另外一种轮回因缘,即所知障无明轮回因缘,产生意生身,靠细微动念造无漏业,这种思维动念正是妨碍自生成就和自如、自在、自然作用的最后障碍。

破除所知障后,佛的一切行动作用都进入自然运行状态。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述见贾曹杰大论师的《宝性论解说》。佛自性的这种特性是破除二障的断功德,也称“离染清净”。

关于知识障,当今有些解释佛经的人毫无根据地乱作解释,说什么“知识越多知识障就越多”,“读佛经多,也会变成知识障”,等等。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

照这些人的说法,没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有知识障。

弥勒大菩萨说:“不精通五明,虽然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

佛主张“无明”是苦根祸源。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性无明和非烦恼性无明(所知障)就是彻底解脱、彻底自由。而开发智慧的途径是闻、思、修,即博学多闻、慎思明辨、反复实践。

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

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1.因时不可知,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2.因地不可知,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3.种多不可知,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4.细微不可知,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

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

要从轮回中求解脱,要破除烦恼障,要想证无上菩提、成佛必须破所知障。

所知障的本质是一种执实妄见,如诸法本无自性,却执著有自性妄想;诸现象本是虚幻不实,却妄想其实在,执著不放等。

这类实执妄见,按“般若”部的说法,分主、客观执和物执、遍计执各九种,共计三十六种。

按欲界、色界、无色界分类,属于见断的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属于修断的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

按照中观驳论派的说法,一般执实妄见属于烦恼障,只有执实妄见的细微习染,才算所知障,从八地才开始破断。

至于那些一般世俗观点和各种宗教哲学方面的偏见,都属于见惑,一旦生出见道智慧,它们便自动消失,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所知障无任何关系。

那种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