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3
开发智慧的途径如前所述是闻、思、修,多闻、多学、善思、明辨,再加上反复的观想修持,是深细广敏智慧增长的必要条件。三世贡唐大师曾说:“乱看书会导致心志散乱。”
学佛的人在学习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学,不能好高骛远。
二是要从基础理论学起。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学习原始经典,不但要走弯路,还可能走上望文生义,分不清“二谛”、“二义”的错误道路。
因此,要想掌握打开佛法深奥义理宝库的钥匙,必须学习思辨推理知识《摄类辩论学》和《因明释量论》。
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础知识宝藏,必须学习无著写的《阿毗达摩摄类》和世亲写的《俱舍论》。
要想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义理,必须掌握弥勒的《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大师的《善说金珠串论》。
要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义,必须学龙树的《中道根本智慧论》(中论)和月称的《入中论》及宗喀巴大师对上述二论的解释——《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论大疏》。
要想掌握佛徒四众戒律的综合知识,必须学功德光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论。
要想掌握显宗修持法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
要想学习密法,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要想全面掌握三乘教义和显密教理,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学家,必须精通以上基础理论。
一般人如果没有学习以上诸论的条件,却想走正道,掌握纯真无瑕的佛教知识的话,必须要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
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知识基础,想正确理解佛法的殊胜妙理,并皈依、发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终实现利众利己的崇高理想,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三是学用结合,重在“用”字。佛法义理,正确理解不容易,但结合本人的思想行为更难。
“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因为只有慈悲和智慧合一的实际行动,才能现出光明佛性,达到三级解脱目标。
因此,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行动相比较,行动更重要。
佛经中不止一处讲到诵经的功德,向别人解说经义的功德。向别人解说,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彻。
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若能正确领会四句佛经,定会免堕地狱。”
这是说,正确领会经义,反复思考经义,比敲木鱼诵经更重要。佛经的本义是改造行动和思想观念,念诵的目的在于时时不忘经义,坚定信念,促进思想行为向善转化。如果起不到这个主要作用,念经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如果学习佛法的目的纯属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争取当专家学者,不进行实际修炼的话,永远也理解不了深层的无分别智慧境界和定中不可思议境界。
因此可以说,只有实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坚定信念。
密法还有特殊的开智增慧、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方法,闻思修再加上密法开发智慧的方法,就会大大提高智慧效能。
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又为进一步深透理解佛法、坚定信念、指导修持、破执断惑服务。
佛法称“智慧”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如意宝”。“三宝”中的“法宝”,归根结底指的是“智慧”。佛从智慧中产生,故称“智慧”为“佛母”;佛以智慧度众,故称智慧为佛的“法身”;法的本质是智慧,故称智慧为“解脱门”;众生皆有灵心(慧心),故称智慧为“光明心”、“道”;只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障,因此真智又是“道”;没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恶、真假、美丑,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
从根本上讲,佛性的“开发”就是智慧的开发,修炼就是增强智慧能量,破除无明蔽障,成佛就是智慧和所知对象外延的完全重合。
懂得这个道理,对佛教的本质是什么问题,自然会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2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