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2
宗喀巴大师说过:“我们对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不能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来证明,认为只能盲目地信仰的话,那是对佛和佛法的严重歪曲。”
《因明释量论》以顺推理和逆推理两种方法,强有力地论证了佛法和佛的正确性。
宗喀巴还在《密集四疏合璧》中说:“我们和外道的辩论中,不能用佛的语录作理由自立和反驳别人,因为他们不会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以理服人,所以理比教言更重要。”如果没有“理”,如何证明佛法和佛的正确性?
如果没有“理”,只靠盲目的信仰,如何能使那些大智利根之人相信佛和佛法?
还有些人认为,解释佛经的疏论都不可相信,不能作为学习佛法的依据,“真要做学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不借助经论,佛经中的了义、不了义如何分辨?理事二谛如何分辨?“有”和“空”如何理解?
佛经是未经系统地概括整理的、因人、因问而开示解答问题的原始记录。
每一部经典都是佛在某一个时期,针对某一些弟子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所开的“药方”。
佛因人说法、因事说法,一种法不一定能解决另一种人的思想问题。法法不同,法无定法。八万四千法是法门很多的意思。
佛说法分初、中、末三个时期,从内容上分:初期说有、说四谛是针对小乘根机钝根声闻弟子;中期说空,讲般若了义;末期分别“三性”,以《解深密经》为代表,都是针对大乘根机利根弟子说的。
每一部经,每一门法,只是佛法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论、律三藏和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一部有许多零部件的机器一样,按照设计图,有条不紊地组装在一起,才能发挥机器的有效作用。
佛法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其每一个部分的不同作用和它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是真谛还是假谛,是隐含义还是显现义,是不变原则还是变通方便之法,是针对教内说的还是针对教外之众说的,此法的主要对象是小机钝根众还是大机利根菩萨,明说什么暗指什么等等问题,都非一般人的能力所能掌握。
对佛法义理的正确掌握,需要具备“深细广敏”智慧。
“深”指达到理性的高深境界,能明察法性空理。
“细”指对佛法义理的分辨达到丝毫无差、精细入微的程度。
“广”指视野广、见识广,是总揽全局的智慧。
“敏”指反映十分敏捷,能觉察非常细小的义理概念差别。
要形成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就要学习因明、中观的分析推理方法,培养高超的思辨能力。
恩格斯所称赞的“佛教徒走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上”,指的就是这种高超的思辨能力。
对佛法精密部分如事理二谛义、人无我和诸法无我含义的理解,要运用思辨的方法,即推理分析的方法,才能达到深透准确。
若用未经特殊训练的粗疏的原始思维方式,很难准确把握佛法的高深义理。
如毗婆沙派和经论派、唯识派、中观自证派、中观驳论派等五个哲学宗派,对“真谛”和“俗谛”这两个佛法术语的理解完全不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对同一个术语所代表的概念理解上的细微差别,正好就是各学派之间的思想观点的差别。
要想了解各派观点的差别,靠查辞典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读各家的专论专著,才会得到答案。
佛法是非常精深的学问,里面包含的知识门类又很广,若无经论解说传承,像读普通的书籍那样靠查辞典,瞎子摸象式地瞎闯,不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藏传佛教不但重视修持传承,也非常重视经论解说传承,对那些没有正规传承的经典讲授,视为自己随意的乱说而不予认可。
这种严格的传承制度,对保持学统的真纯,防止随心所欲地解释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上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1
下一篇: 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