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法僧密义与皈依》-10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2日 来源:朵什寺 浏览:744

9

有人说什么“藏传佛教不重视佛典的研究”,那纯属偏见。

藏传佛教在教义理论方面以佛经为根据,凡无佛经根据的说法一律不予承认,怎能说“不重视经典”?

但藏传佛教学习佛法,不是从原著经典入手,而是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入手,从掌握总的纲领性大论入手,这样就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再重复前人已有定论的问题的研究,而是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历代佛学大师的宏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和特殊的学习方法,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正规的教育制度。从11世纪开始就有了正规五部经学院。自宗喀巴大师开始,这种大大小小的五部学院,几乎遍及藏传佛教的信仰区。从清朝开始,北京雍和宫也有了辩经院。

其次是特殊的学习方法。在藏传佛教的五部学院中,修学者从入学到学完五部大论的全部课程,取得格西学位,一般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时间。

从入学的“因明”班,到最后的“律学”班,都是采取设题辩论的方法,对佛法的大大小小的理论、观点、概念都展开自由的讨论辨析,以此来分辨是非,树立正见,摧破偏邪。

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结论,要达到泼水不进、插针不入的精细严密程度。

这种严肃认真的学风,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像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一世嘉木样协巴、三世贡唐以及喜饶嘉措大师这样一些可以和印度的龙树、无著、世亲、法称鼎足比肩的佛学大师。

藏传佛教这些著名佛学大师的佛学研究著作,大部分至今未能译成汉文和其他文字,这是很大的遗憾。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一种震撼人心的佛教智慧的力量,如果将它们译成汉文和其他文字,让那些哲学界、佛学界、思想理论界的学人看看,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析理、周密的推论、酣畅淋漓的辩才定会让众人感到惊奇和赞叹。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入中论大疏》等少量的一些经典,虽已译成了汉文,但译文生硬别扭,半通不通,十分费解,完全失去了原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严谨贴切的遣词造句特色,令人十分遗憾。

佛教是高度理性化的宗教,若不掌握《因明逻辑》、龙树的《辩证逻辑》这样的打开佛教理法宝库的“钥匙”,是很难深入其中的。

有人说“汉传佛教不习惯于印度人那样的推理方法”。如果真的是那样,会使人感到遗憾,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出过很多人才,像三论、法华、法相、华严诸宗的大师们都对佛法经论有极深的研究功力,怎可能不掌握精细的思辨方法?

到了近代,汉传佛教受禅宗轻视经教的影响,大部分僧徒不习经论,以念佛号、敲木鱼过日子。

如果信念虔诚、戒行纯洁,以念佛号扼制妄念、断绝恶业,也许能转生人道天道,或者到达修佛途中的中间站——佛国、净土。

但因人们处在邪说、偏见的重重包围之中,若不掌握斩疑断惑、破邪护正的佛法智慧利剑,自己无法建立真正的正确信念,对说服别人也无能为力,解不了信众的疑惑,破不了邪说偏见的进攻,就只能像某些宗教那样只向信众说:“某某是仁慈的,你们大家相信某某说的一切吧!”等等。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布道传教,除了那些低文化、低素质、头脑简单的人以外,谁也不会相信。

佛法是合乎万物本质规律、顺乎天理人情之大法,对它的认识,是通过启迪自己心中的明智和良心的办法,绝不是发动无明感情和利用迷信的欺骗手段。

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能用迷信的欺骗手段宣传其教义,这是一种十分虚弱和无力的表现。

                                                                                              (未完待续)


责编:喜静 校对:张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