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书名含义
菩萨发菩提心的动力是大悲心,无论是七支发心法还是交换发心法,根本动力都是大悲心,用现代通用的语言来说,就是爱心,love。
有人认为,悲心或者慈悲心,比做爱心不妥当。这样的看法,其实是对佛教术语缺乏深入了解的表现。从词根上来讲,梵文“ga ra na”(音),是慈悲的意思;“ra ga”(音)是爱的意思,爱财、爱色。在佛经中,这两个词有时候是通用的,因为从性质上来讲,慈悲和爱欲是没有办法截然分开的,仅仅是对象上有区别。比如爱色、爱财、爱名誉地位属贪欲,这些是不好的,这种爱欲是贬意的。而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爱父母,就不能说是贪欲,不能说它不好。热爱父母、热爱众生,这是纯真之爱、高尚之爱。
在无上密中,以大欲一词来代表大乐,代表大悲心。显宗中也有用爱欲来表示慈悲的,举例来说,藏传佛教研究解释般若主要是按印度人著的“般若二十一疏”,其中桑哈巴嘎作的《现观庄严明义疏》,藏文叫做“re wa ge se”(音),开头的偈颂中有这样一句话“以爱深爱度众生”,藏语是“du wa qie bi gen du qie ”(音),这个“qie”在藏文中字面的意思就是爱欲、性爱、爱情,不是慈悲的意思。宗喀巴大师在《般若大义金珠蔓论》中说,“以爱深爱度众生”中的“爱欲”一词,指的就是大悲心,这里是颂扬无著菩萨的功德。
所以,我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系列书籍中用“爱心”一词,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翻译。我把大悲心比做爱心,是依据了经典并考虑到了世俗的习惯,现代社会较广泛地使用“爱”这个词来表示奉献爱心。有的人不理解,不知道“爱”这个词的来源,说佛教是反对爱的,怎么能用“爱”来代表大悲?其实佛教反对的不是爱,如果佛教反对爱,那就错了。那些自私的,使人变得狭隘、堕落的,成为贪嗔痴根源的爱欲或者爱执,需要破除。而广义的爱、大爱,是大乘佛教的智慧所产生的根源。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是为了和其他的智慧,比如世俗智慧、外道智慧、小乘的自利智慧或自我解脱智慧相区别而提出来的。
人普遍地都有智慧,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智慧有多种,以印度来说,除佛教以外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也就是有九十六种世界观,都是根据各自的智慧见解提出来的。各种宗教都有它自己的智慧。再比如人们在搞科研、创造发明时也须有智慧,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智慧。但智慧的本质不一样,有的是大智慧;有的是小智慧,也叫小聪明,能产生小功利;有的是正当的智慧;有的是不正当的智慧,比如说世俗上的诈骗,骗人也有一定的智慧,没有智慧骗不了人。这些都是世俗智慧、外道智慧。小乘佛教的智慧,是自利智慧、自我解脱智慧。
大乘佛教的智慧则始终是以利益众生为主的智慧,这种佛菩萨的特殊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以热爱众生,无私无畏的利众大悲心为动力,修禅定和智慧二度产生的智慧。没有大悲心,完成不了六度;修六度中的禅定、智慧二度才产生大智慧。爱心与智慧互为前提,不能分离,所以叫做“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佛经中说:“与智慧分离的慈悲、与慈悲分离的智慧都是枷锁。”
经典中佛说:“拥有一法就等于拥有一切法”。舍利子问:“一法是什么?”佛答:“大悲心啊!”由此可见,大悲心是何等重要?!具有了大悲心,一切佛法都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没有大悲心,所学的一切佛法都没有了基础。大悲心是成佛之因。
在这个充满自私、贪婪、嗔恨、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中,只有无私的爱心才是温暖如春的阳光。人生在世,最珍贵的品德就是爱心。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悲心的话,人就没办法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动荡不安,都是没有爱心造成的。没有了爱,家不再是家;没有了爱,朋友会离去……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成了冰冷的金钱关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佛教提倡大悲心,就是因为只有爱心——大悲心,才能拯救人类社会。
东南亚海啸发生之后,许多人死于非命,造成了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留下了好多的孤儿,如果无人资助,他们怎么活呢?我看到国内很多地方包括香港很多人,有的生活并不富裕的工人、农民、一般职员,他们都自愿献爱心,积极地捐资、捐物。如果不是心中有真诚的爱,怎会这样做呢?谁说世间没有爱?我非常随喜这种行为,这是人性光明的闪现!
爱,是多么崇高的一种感情!学佛的人,什么都可以不修,不能不修爱心。有了爱,有了慈悲心,你就抓住了学修重点,你就是菩萨!
(摘自《藏传佛教与现代社会》,2005年3月,香港)
责编:曲世宇,喜静 校对:张鸣